小山乡缘何走出63个博士硕士?——探访巴中“博士乡”的秘密

24.11.2015  22:03

大山环抱的和平场小学。

博士墙。

核心提示

◎30多年来,和平先后送走4500多名毕业生,其中走出了21个博士、42个硕士、680多个本科生中专生,占比近两成。

◎当地盛行的风气,不是比哪家楼房修得高、钱挣得多,而是比谁家孩子更争气,谁家又出了一个大学生。

早前报道:

37年走出63名博硕士 巴中万人小镇“特产”是“学霸” 

11月23日,是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和平场小学初一学生杨宇13岁生日。虽然父母离异皆在外打工,但他依然收到了礼物——学校老师送给他的一个漂亮笔记本。

杨宇所在的和平场小学是和平社区(原和平乡,2007年撤乡设社区,下称“和平”)唯一一所学校。30多年来,和平走出了21个博士、42个硕士,如果算上本科生、上世纪的老中师中专生,加起来有740多人。这个常住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山乡,渐渐有了“博士乡”的美誉。

一个没有资源优势的小山乡为什么会走出这么多博士硕士?“博士乡”有着怎样的秘密?带着问题,记者前去探访。

30多年走出21位博士 栋梁之才起点在和平

从巴中城区出发,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和平场小学。这里三面浅丘环抱,远处溪流潺潺,校史陈列室的墙上张贴着自恢复高考以来走出去的博士、硕士榜单,足足有一面墙。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何光明……长长名单列出的栋梁之才,他们共同的起点在和平。

30多年来,和平先后送走4500多名毕业生,其中走出了21个博士、42个硕士、680多个本科生中专生,占比近两成——这份沉甸甸的榜单让每个和平乡的乡亲都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和平场小学教师赵洪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桂花村、铜城村探寻博士硕士们的成长足迹。沿着山间小路一边走,赵洪国一边给记者随手指到:“这家有一个、那家有一个、这家有三个……”

桂花村二队的彭家“一门三博士”,堂兄妹彭丽、彭林、彭金三人,彭丽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博士,彭林是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彭金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桂花村五队的另一个农家院落里,陆续走出6名大学生。

铜城村的张政、张蓉、赵雯雯三人是干兄妹,张政是中山大学硕士,张蓉和赵雯雯分别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这两个村子,人口不过千人,却走出了十几个高学历人才。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乡亲们念叨着当地流传的格言,对走出大山的学子倍加赞扬。

“尚学重教”风气好 节衣缩食送子女读书

前几年,和平才修通一条连接山外的水泥路,多数村民靠种庄稼、务工维持生计,像桂花村这样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未超过2800元。从和平走出的博士硕士,绝大多数来自普通甚至贫困家庭。

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让这里的人坚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考大学成为根植在他们血液中的一种信念。

五显村村医王启志说,当地盛行的风气,不是比哪家楼房修得高、钱挣得多,而是比谁家孩子更争气,谁家又出了一个大学生。“不比房屋比书包,不比钱财比学位。”如果哪家出了一个博士,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最乐于讨论的话题。

村民们常说“穷莫丢书”。从王启志记事起,村里人总要节衣缩食送子女读书,即使揭不开锅,也不会让子女辍学。当地还规定,凡是考上大学的,政府免费放一场电影,村社给予现金或粮食等物质奖励。

在和平场小学校长夏长河看来,“尚学重教”的风气十分关键。记者在学校附近的主街上来回走了两趟,没有看到一家麻将室、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三青村村民宋永刚说,“为了挣这些钱把娃的前途耽误了,肯定要被老百姓骂。”学校周边的居民过红白喜事,都尽量少鸣炮、不大声广播。

在巴中山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上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在和平,夫妻二人至少会留下一个照顾孩子读书,“每次开家长会,绝大多数学生的父亲或母亲都会来。”

留守和平陪读的村民王红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街上餐馆做服务员,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比外出打工要少两三千元。但两个正读中学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这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