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乡缘何走出63个博士硕士?巴中“博士乡”的秘密

24.11.2015  08:30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何光明……长长名单列出的栋梁之才,他们共同的起点在和平。在和平场小学教师赵洪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桂花村、铜城村探寻博士硕士们的成长足迹。

大山环抱的和平场小学。

     博士墙。

    核心提示

    ◎30多年来,和平先后送走4500多名毕业生,其中走出了21个博士、42个硕士、680多个本科生中专生,占比近两成。

    ◎当地盛行的风气,不是比哪家楼房修得高、钱挣得多,而是比谁家孩子更争气,谁家又出了一个大学生。

    11月23日,是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和平场小学初一学生杨宇13岁生日。虽然父母离异皆在外打工,但他依然收到了礼物——学校老师送给他的一个漂亮笔记本。

    杨宇所在的和平场小学是和平社区(原和平乡,2007年撤乡设社区,下称“和平”)唯一一所学校。30多年来,和平走出了21个博士、42个硕士,如果算上本科生、上世纪的老中师中专生,加起来有740多人。这个常住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山乡,渐渐有了“博士乡”的美誉。

    一个没有资源优势的小山乡为什么会走出这么多博士硕士?“博士乡”有着怎样的秘密?带着问题,记者前去探访。

    30多年走出21位博士栋梁之才起点在和平

    从巴中城区出发,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和平场小学。这里三面浅丘环抱,远处溪流潺潺,校史陈列室的墙上张贴着自恢复高考以来走出去的博士、硕士榜单,足足有一面墙。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何光明……长长名单列出的栋梁之才,他们共同的起点在和平。

    30多年来,和平先后送走4500多名毕业生,其中走出了21个博士、42个硕士、680多个本科生中专生,占比近两成——这份沉甸甸的榜单让每个和平乡的乡亲都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和平场小学教师赵洪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桂花村、铜城村探寻博士硕士们的成长足迹。沿着山间小路一边走,赵洪国一边给记者随手指到:“这家有一个、那家有一个、这家有三个……

    桂花村二队的彭家“一门三博士”,堂兄妹彭丽、彭林、彭金三人,彭丽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博士,彭林是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彭金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桂花村五队的另一个农家院落里,陆续走出6名大学生。

    铜城村的张政、张蓉、赵雯雯三人是干兄妹,张政是中山大学硕士,张蓉和赵雯雯分别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这两个村子,人口不过千人,却走出了十几个高学历人才。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乡亲们念叨着当地流传的格言,对走出大山的学子倍加赞扬。

    “尚学重教”风气好节衣缩食送子女读书

    前几年,和平才修通一条连接山外的水泥路,多数村民靠种庄稼、务工维持生计,像桂花村这样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未超过2800元。从和平走出的博士硕士,绝大多数来自普通甚至贫困家庭。

    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让这里的人坚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考大学成为根植在他们血液中的一种信念。

    五显村村医王启志说,当地盛行的风气,不是比哪家楼房修得高、钱挣得多,而是比谁家孩子更争气,谁家又出了一个大学生。“不比房屋比书包,不比钱财比学位。”如果哪家出了一个博士,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最乐于讨论的话题。

    村民们常说“穷莫丢书”。从王启志记事起,村里人总要节衣缩食送子女读书,即使揭不开锅,也不会让子女辍学。当地还规定,凡是考上大学的,政府免费放一场电影,村社给予现金或粮食等物质奖励。

    在和平场小学校长夏长河看来,“尚学重教”的风气十分关键。记者在学校附近的主街上来回走了两趟,没有看到一家麻将室、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三青村村民宋永刚说,“为了挣这些钱把娃的前途耽误了,肯定要被老百姓骂。”学校周边的居民过红白喜事,都尽量少鸣炮、不大声广播。

    在巴中山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上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在和平,夫妻二人至少会留下一个照顾孩子读书,“每次开家长会,绝大多数学生的父亲或母亲都会来。

    留守和平陪读的村民王红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街上餐馆做服务员,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比外出打工要少两三千元。但两个正读中学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这很值得”。

    教师以教为乐流动少前辈后学不忘故土

    在和平寻访的两天里,记者发现,这里的村民总是以最朴素、最执着的方式来表达对教育的渴求与尊重。

    有30多年教龄的赵洪国还记得,10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个至今不知其姓名的学生家长,步行10多里山路,为他送来一只土鸡。一个不收,一个不让。“他一直不肯说是哪个学生的家长。”赵洪国没办法,硬塞给这个家长一把钱,这只土鸡最终炖给住校的孩子解了馋。

    “爱生如子、爱岗敬业,这是和平场小学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巴中市教育系统的一位干部,对“博士乡”进行过两年的观察,发现这里的老师往条件更好的学校流动的少,利用休息时间经营第二产业的少,老师们都一门心思钻研教学,以教为乐。

    一年级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女教师李芳从给他们洗脚开始,培养孩子生活能力;何晴何静姐妹俩是孤儿,4岁时进入学校幼儿园,被50多个“老师爸爸妈妈”贴心照顾,已经15岁的她们不仅成绩优异,还学了舞蹈、二胡……

    “每年寒暑假,学校要请名师、专家来给老师们讲课,或者送老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技巧和业务能力。”夏长河很是感慨,74岁的胡振孝、69岁的彭正东退休后,都主动回到学校,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

    从这里走出的人,从未忘记这片土地。和平走出的第一个博士,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2006年捐资数十万元,修建起幼儿园,和平从此告别没有正规幼儿园的历史。在巴中做生意的杨强,这几年资助10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外省发展的企业家杨子毅,给学校捐助10万元……“一批又一批从和平走出去的人,带给和平的希望是无穷大的,这些人至少能让几百个家庭脱贫。从最小处看,一个个学生也会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夏长河在思考,教育的目的不该再仅仅局限于“走出大山”这一最朴素的愿望。“前辈博士扬名四海,后学英才和平天下”。学校提出的新标语,透着对未来的更高期望。

    声音

    和平社区主任李坤: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家乡。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大山,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扎下根,还有一些到国外发展,贫困的家庭迅速改变了面貌。和平场如今常住人口不足万人,居民收入水平连年增加。

    博士彭金:

    因为贫穷,孩子们选择求学,梦想走出穷困。因为求学,家长们倾注心血,希望功成名就。

    在读硕士张政:

    教育的回报是有迟缓性的。表面上看,贫困地区的家庭为教育牺牲了当期消费,反过来看,一个人读书后走出去,又能够养活很多人,更优秀的还能带动家乡发展。

    编后

    发展教育摆脱贫困

    小山乡缘何走出63个博士硕士?这一方面跟当地人的家风、学风、校风、民风等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这些都是“博士乡”不可或缺的“土壤”。

    当然,更重要的是和平人算明白了这笔“教育账”,当地没有资源优势,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只能让孩子们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不比房屋比书包,不比钱财比学位。”他们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做出了明智选择,才有了今天的“博士乡”。(记者 庞峰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