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之痛如何消解?
记者 崔丽 刘婉婷
大家也许还记得,前不久春节进入尾声时,父母返城,孩子继续留守,一幅“留守儿童哭嚎”的照片触到了人心“最痛处”。民政部称,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总数超过1.5亿人,近2.7亿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老人“膝下无人”,留守儿童“心中无爱”,留守妇女“身心不安”,现实之痛给很多人心头打上了烙印。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就在3月4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傅莹提出,“如何保障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痛点。”而这,也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代价不能让这个社会最弱势的人群承担。如何解决“三留守”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1、新变化:留守老人问题突出
“我作了很多调研,农村的空巢老人是越来越多,子女都在异地安家,回来照顾老人的越来越少。”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委会主任张德华说,老人无人照看,有病没人管,这是村里面临的头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认为,“三留守”问题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化历史性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其现实背景,并在发生阶段性变化,不同时期的重点群体是不同的。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时,大多是一个人出来,别妻离子,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比较突出。现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成熟,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居住,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县城买房。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也使留守儿童得到了比较好的照顾。因此,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在可以预见的时间段内是可以逐渐解决的。
而现阶段,留守老人的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农村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而现在有个不好的风气,家庭的重心在孩子不在老人,老人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料,也需要亲情陪伴和精神慰藉。留守老人的问题将持续存在,短期内不会解决。
“过去我们也谈城镇化,但现在问题还是很多。”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这源于他的调研经历。2015年,他远赴陕西、贵州、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广东六个省区作调查,发现有些地方农村中男人出去打工,妇女和孩子留在家里,长达十几年的分居导致不少家庭破裂,并引发了很多治安案件。调研的时候,这位经济学家听到了一个新名词——“城归”。“城归”是说农民工进城工作,有了些技术和资金之后,再回乡去创业。他发现,现在的“城归”人数越来越多,“城归” 其实想留在城里,想把家人从农村接来。可现实的情况是,“城市房价太高,‘城归’买不起。”
2、进城的:落户扎根
“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厉以宁认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进城农民及其家属的城镇住房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怎么在城市生活、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认为,让青壮年外出打工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常态。如果说到农民工是一种常态需求,就应该把他当成城市人来对待,给他们应有的尊严,他们就应该成为城市人,要有让他们落户扎根的制度和条件,他们能待得住,子女就能跟着过来。
“ ‘三留守’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对策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把农村的公共服务保障做好,另外就是把农民工的市民化做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都需要很多投入和大量的公共资源配置。”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认为,需要通过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式,在儿童没有条件随着父母到城里去之前,让留守儿童在农村有所学,让老人有所养,这需要农村的基层组织扮演好这个角色,必须要有相应的公共投入。另一个方面,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解决那些城市务工人员长期在城里,最后市民化的问题,只有真正市民化了,才能带着孩子在当地读书,有条件的话,让老人跟着子女到城里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必须要从长远的城乡融合发展中来解决。
3、留下的:关爱保障
“我们学校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打工了,所以都放到民办学校,学校是全寄宿制。两个礼拜回去一次,待三天,所以孩子在学校的业余生活必须得搞好。”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卜寨村村委会主任刘卫昌同时也是肥乡县第一家民办学校曙光学校的校长。学校创办至今已经有了2500个孩子,因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精神状态整体不错。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介绍,百丈河村里成立一个下午四点半学校,有些留守儿童四点半下课之后,有老师专门来把这些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或者做一些课外活动,等晚上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给接走。
对类似这样的做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很赞同,他认为,应该重视农村社区的发展,以及基层组织的健全,包括其他能够为“三留守”人员提供关爱的机构。比如尽早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提供精神抚慰。推广像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医院定期巡诊,老人有一些紧急传呼的装置等,社会力量要和家庭配合起来发挥作用。
李成贵建议,对于留守儿童,要下大力气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让校园成为他们的温馨家园。财政投入和教育增量投入要显著向此倾斜,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而对于留守老人,政府要把农村养老当成很重要的民生事业来做,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提高养老金标准,另一方面建更多能满足需求的公益性养老院,为留守老人提供好的公共服务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认为,留守老人比较分散,不像城里这么集中,一些养老的公共设施和政策,比如居家养老,或者医养结合,能不能真正落实到位,是个问题。养老政策不能一般化地推进,要分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失独老人来分别制定详细的政策。
对于留守儿童保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建议,建立国家监护人制度。首先,基层政府应当作为国家监护的主体,通过国家扶持和社会捐助建立监护机构,配备专业合格的监护人员照顾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在必要时作为最后一道为留守儿童保护的屏障。其次,国家监护应为临时监护,仅作为法定监护确实有损于留守儿童权益时的及时补充,而不可作为完全取代法定监护的机构,以保证家庭作为儿童监护的首要主体。
4、现实选择:就地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总工会主席牛有成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让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但农村城镇化的成本很高,政府与个人都难以承担。建议对农村“三块地”进行试点改革,保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用地同权同价,推进农用地规模化经营,开展农村宅基地上闲置房屋租赁试点,帮助农民完成资本积累,盘活农村现有资源。
“要想缓解三留守问题,只有关爱是不够的,还要在当地发展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也能带动更多就业,让青年劳动力的价值在乡村有所体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胡大明说,滁州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稳定就业,留守问题并不严重。以他的合作社为例,员工每个月的最低工资是2000元,又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留在家乡工作还是很好的。
张德华觉得,要创造条件,留住农民。农民要留得住首先是职业教育能够开花,这样农民有了方向。最重要的是在当地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民,用福利和待遇帮助农民解决农民的问题。彭墩村摸索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就是以企业为核心带动农民,农民自动就回来了。回来干什么?微创。一个是进村里的公司,二是创业,政府建立创业平台,提供项目、技术、资金、市场,农民回来创业,这样对父母有孝养,对子女能教育,对家庭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