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助推扶贫攻坚 彝家村寨换了新颜

11.09.2015  10:09

记者 杨璐

    9月7日,温柔的阳光,将大山深处的马边彝族自治县高石头村映照得澄澈、美丽。

    这一天,一桩接一桩的喜事,让这个宁静的彝家村寨沸腾了起来:热闹的鞭炮声中,高石头村生态鸡养殖场破土动工;阵阵掌声中,马边高石头彝兴合作社宣告成立。高石头村的养殖能手、文明新风好家庭劳动竞赛启动仪式也在当天启动。

    立产业、树新风,高石头村喜事连连,这只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8年对口帮扶高石头村的一个生动片段。2008年,一场以电网建设为龙头的电力扶贫战役在小凉山腹地打响。持续8年的定点扶贫让这个位于川西南边陲的小山村发生了巨变。

    8年的坚守,改变的是高石头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不变的是国网四川电力始终如一的扶贫真情。8年时间,国网四川电力创造式开展的“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已然成为打开马边高石头村脱贫致富大门的三把钥匙;8年时间,“造血式”扶贫的川电探索也在实干中被锤炼得熠熠生辉。

    精准扶贫

    2017年实现高石头村全面脱贫梦

    位于国网马边供电公司的马边扶贫现场指挥部,挂在墙上的地图上,高石头村最后68户贫困户的位置被准确标注。而旁边的文件柜里,68户贫困户的档案整齐排放,他们的真实家底、他们的脱贫意愿,他们的产业需求……一一精确记录在案。

    2015年7月,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扶贫开发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四川扶贫已经进入精准扶贫时代。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国网四川电力“电力助推扶贫攻坚”十大行动计划迅即出台。根据计划,“十三五”期间,国网四川电力将投入1200亿元用于贫困地区电网规划建设,到2019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供电服务均等化,为全省近500万贫困人口脱贫奠定用电基础。

    十大行动计划中,精准实施“马边高石头村定点扶贫行动”赫然在列。此举掀起新一轮高石头村扶贫攻坚战。

    8年定点扶贫高石头村的经验与实践,让国网四川电力更加明白“精准”二字的可贵。于是,对高石头村新一轮的扶贫工作,国网四川电力立足“精准”二字谋篇布局:根据对特困户“一户一册、一户一策”的建档资料,找到致贫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依托规模产业,对符合养殖条件的特困户,帮助其开展分散养殖,实现精准扶贫。

    在高石头村党支部活动室,刚刚领到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发放的鸡苗的村民俄地牛西喜不自禁。她告诉记者,看到身边的贫困户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自己非常羡慕,也想通过养鸡实现脱贫。“扶贫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来我家里走访了三四次,询问我想养殖什么。”俄地牛西说,由于自己的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劳动力只有自己,所以养鸡相对轻松一些。

    马边供电公司总经理金晓峰说,他的愿望是指挥部里最后68个贫困户档案能一点点变少,因为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而他的愿望也并不遥远。根据十大行动计划,该公司将以扶贫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帮扶为支撑,结合高石头村具体情况,投入840万元,开展“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三位一体“造血式”扶贫,力争2017年全面实现高石头村脱贫目标。

    产业扶贫

    “输血”变“造血”拔穷根

    9月7日,在国网四川电力扶贫项目高石头村生态鸡养殖场开工仪式现场,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村民为电力工人送上了一碗碗壮行酒。

    而在马边高石头彝兴合作社成立大会上,出席会议的马边县相关领导说,国网四川电力的倾力扶贫,让高石头村拥有了农业产业。他祝贺村民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又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高石头村,地如其名,漫山遍布石头,地形崎岖陡峭,土地贫瘠。就是在这样一个并不适合发展产业的地方,国网四川电力硬是用凿山劈路的勇气,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突破口,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助高石头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起一个又一个特色产业。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高石头村首批对口帮扶户不仅实现了全部脱贫,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盼头。

    71岁的村民啥玛格批,几年前,妻儿病逝,媳妇改嫁,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孙女需要抚养。最困难的时候,电力公司给啥玛大叔送来了220只鸡苗。勤劳的啥玛大叔,靠着这些鸡苗,成了村里的养鸡能手。“一年卖鸡蛋的收入就有2万元左右。”啥玛大叔说,如果他再年轻一点,就冲着养鸡的发展势头,他也能成为富翁。

    种核桃,栽柳杉,免费提供猪崽、鸡苗,专业农技人员上门指导,农业龙头公司保护性收购……高石头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有了脱贫的底气。高石头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1490元增长到目前的4291元。

    不久之前,高石头村被确定为马边县第二水源地,上游处于保护区,以前的养殖项目只能退出。这会否让前期的扶贫成果退潮?国网四川电力给出否定的回答。

    该公司重新规划,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提出了“三步走”方案,在水源地下游建立高石头村三大产业支撑项目——今年投资218万元,建设年产1万只鸡禽的规模养殖场;2016年计划投资360万元,建设年出栏2000头乌金生态猪的规模养殖场;利用水源优势,2017年投资计划260万元,建设年产50万桶矿泉水的规模加工企业。

    “不仅要解决高石头村贫困户们现在的困难,还要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铺路。”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为村民谋未来、计长远。

    智力扶贫

    开启彝族乡亲“”富门

    这两天,刚刚考取了电工证的赫勒石古、黑来亚非等三名村民回到了高石头村,他们迫不及待地跟家人和乡亲们分享这个喜讯。再过几天,他们还将参与高空作业证的考试,如果能将这两个证都收入囊中,他们就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电力工人。对于考试,赫勒石古很有信心。

    当了半辈子农民的赫勒石古和其他村民们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放下锄头,穿上橙色工作服,成为电力企业的一名巡线工。

    2014年初,国网四川电力提出“智力帮扶”的思路,以提高高石头村人均纯收入为突破点,以电工技能培训、协调解决就业为主要帮扶方式,为彝族青壮年量身定做“定制式培训”。

    包括赫勒石古在内的27名青壮年走出大山,来到成都,参与了三个阶段的电工技能培训。扶智之举,悄然改变着这些高石头村青壮年的人生轨迹。赫勒石古说他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还有五险一金。而以前在家务农,一年下来基本没有节余。“这种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

    然而,比起收入的提升,更让赫勒石古受益良多的是思维和观念的颠覆。“我们27个人里,有很多人过去从未走出过马边县城,这次却一下子到了成都,这种见识是过去没有的。

    “让这些彝族青壮年有一技傍身,即便以后不在电力公司工作,也能靠着技能谋生。”——“智力扶贫”以此破题。

    2015年,国网四川电力计划再举办一期电工技能培训班。同时,对2014年已参培人员持续开展技能深化培训,向“师傅”方向培养,逐步达到可带徒弟、带劳务队伍独立开展工作的水平。

    爱心扶贫

    为孩子构筑梦想和希望

    刚刚开学几天的高石头小学各年级学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课。上课的老师是乐山供电公司的志愿者们。上课的内容则是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描画出自己的梦想。

    四年级的啥玛西席,她的梦想是能和爸爸妈妈到国外去看看;而同为四年级的阿毕家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发明家……

    梦想,对于出身贫穷家庭的他们来说,曾经是一个多么奢侈的词汇。然而,国网四川电力用爱心扶贫,为彝族孩子“种植”梦想。

    在改造完善的校园里,孩子们穿上统一的校服,有了平整的水泥操场可以进行课间运动,有了新的课桌,还有了图书室。该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不仅走进山区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爱心助学活动,增强小朋友自信心,帮助贫困学生圆梦。他们还带这些孩子走出大山,到乐山开展体验活动,开拓眼界。如今,这些孩子敢想敢梦。

    高石头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雷子哈布感触良多。“我读书那会,每年开学的时候班里有20多个同学,到了期末考试就剩下几个同学了。”雷子哈布说,如今看到那么多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感到非常高兴。

    尽管已经从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雷子哈布也曾面临过辍学的困境。因为家庭贫困,雷子哈布考上大学的消息让一家人因高额的学杂费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国网四川电力及时伸出援手,圆了这位彝乡学子的大学梦想。

    实际上,扶贫并非没有温度,融入了爱心和真情的扶贫,让扶贫有了温度,可感可触。

    针对马边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该公司还在民建镇东光小学建设了一所“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孩子们可以和亲人打电话、视频聊天,感受亲情的温暖。同时,组织开展捐赠爱心书籍、文具用品到校园、趣味知识进校园、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等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掌握更多有有益于社会和个人成长的知识。

    在高石头村,国网四川电力架起的是电塔,立起的却是丰碑;建起的是产业,崛起的却是未来;唤醒的是梦想,放飞的却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