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视野看民生

26.02.2015  13:13

        新年之际,有两则新闻引起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据四川日报报道,在刚刚闭幕的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省在全面完成2014年十项民生工程及19件民生实事的基础上,今年要针对新形势下民生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继续实施好“十项民生工程”,突出办好20件民生大事。
        据人民日报报道,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总书记诵读起郑板桥的名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还提示说“睡卧不安,总是想到百姓过得怎么样。这种心境,跟老百姓贴得多紧啊!
        两则新闻引起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用什么视野看民生?
        民生是一个变动性很强的概念。从封建社会爱民忧民的郑板桥到当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到四川的十项民生工程,在不同社会和相同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期望和诉求各不相同,执政者应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路径、难点也各有所重。总体上看,民生问题范围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社会全体成员的衣食住行用和生长老病死,哪一方面都不能缺失,哪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民生问题之独特,几乎无时不变,无人不难,既有春夏秋冬之分,又有轻重缓急之别,还有富贵贫穷之异。人往高处走,富从劳动来。民生路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共进,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是“苦乐相随,祸福相倚”,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这样的视野看民生,就不能不从“大处着眼、难处着手”,不能没有“睡卧不安”的忧患意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用以人为本的视野看民生,执政当以民生为本,为官当以民生为责。在中国,“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劳,勤劳才能丰衣足食”。以“民生”为基础,先秦儒家提出了“以民为贵”的民本观念,形成了以民生、民情、民心为依归的仁政思想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天下观,由此激励历代仁人志士急民生所急、解民生所难,留下了让老百姓世世代代传颂的清官风范。我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人的“生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用习近平总书记与县委书记座谈的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铭记在心的为官之责。
        用全面小康的视野看民生,当前最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与老百姓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就业问题、因病致贫问题、住房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当前民生问题之所以在一些地方成为社会热点、难点、甚至痛点,既与社会转型期难免产生的碰触和脱节有关,也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没有扶贫济困的“民生工程”,不能没有统筹兼顾的“社会保障”,不能没有攻坚克难的必胜信心。
        在四川,十项民生工程的全面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圆满完成,让我们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愈发坚定,步履愈发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