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扶贫开发面临难得机遇叠加期

13.11.2013  12:26

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谱写‘中国梦’甘肃美好新篇章。”10月18日,在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的声音铿锵有力。

甘肃,擂响了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利的战鼓!

30多年扶贫攻坚,甘肃这个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之一,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甘肃依然存在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致贫因素较多、返贫压力大,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

面对扶贫攻坚的“四个尚未根本改变”,甘肃,总攻贫困,与全国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气”何来?

从当前的发展环境看,扶贫开发面临难得机遇叠加期。”王三运坚定地说。如何从辩证法的角度,深刻认识扶贫攻坚这一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和蕴藏的机遇?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人士。

政策环境更加向好

临夏,全省乃至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全州整体纳入六盘山特困片区。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临夏如何聚焦发力求突破?

瞄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临夏的发展又打开了一片天空。

临夏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牛羊肉清真食品在中东和阿拉伯国家影响都很大。凭着这一金字招牌,临夏州开始雄心勃勃地打造起面向世界的穆斯林群众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中抢占一席之地,从而促进临夏富民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政策不是金子,但它带来的效应比金子更宝贵。呼应国家大战略,实现甘肃大发展,正如王三运指出的那样,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对甘肃来说,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必将为甘肃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带来更多利好。

甘肃扶贫开发面临的机遇不仅如此。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8月,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

特别是在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甘肃58个县市区分别纳入国家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藏区3个连片特困地区。

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全新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辩证关系,给甘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目前,国家批准实施的“三大片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金融保障等方面给予甘肃省集中倾斜扶持,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47条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兰州新区获批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已上报国家正在争取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以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惠及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政策陆续出台。

发展机遇,从未如此集中眷顾甘肃。发展平台,从未如此密集呈现在甘肃。

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激发了陇原大地积蓄已久的力量。

借梯上楼,借力发展。用好政策叠加这一最大机遇,甘肃扶贫开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发展基础更加向好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甘肃扶贫开发的“底气”,不仅来自于中央给力,还来自于对自我优势的重新审视。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甘肃人均GDP已经迈过3000美元大关,甘肃经济已经具备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富民兴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甘肃省生产总值达到56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6013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国前10位。今年前三季度,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减速换挡的复杂严峻环境,甘肃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整体综合实力的增强,使甘肃迈入了发展能量不断积累、发展潜力加速释放、发展后劲日益增强的新阶段,为甘肃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经过多年扶贫开发,甘肃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而带动潜在的资源得以升值,使开发不足的片区贫困县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甘肃省资源优势“富集”。甘肃是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全省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资源储备和资源丰度居全国第五位。甘肃还是全国太阳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

甘肃还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伏羲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资源丰度居全国第五位。

甘肃省片区贫困县丰富的资源优势,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不仅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原材料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众多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将贫困地区打造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土。

社会氛围更加向好

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社会各界投身扶贫开发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在向贫困宣战的进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之手,如今在陇原大地汇成了一曲曲充满阳光和深情博爱的交响乐。

让干部和群众一起谋划脱贫之路,让农村和城市对接起来填平鸿沟。去年2月以来,甘肃省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用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小康路上,决不让一户农民掉队!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甘肃省、市、县、乡四级干部陆续背负行囊,下乡驻村,联村联户扶贫解困。国家片区58个贫困县区全覆盖、8790个贫困村全覆盖、40万特困户全覆盖,如此大力度的战略部署,不仅是甘肃扶贫史上第一次,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不是“虚晃一枪”,而是真抓实干。双联工作不是简单的干部下乡,而是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扎扎实实解决困难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双联干部从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最长远处谋划,从最拿手处发力,使贫困村、户的面貌发生了很多改变。道路修通了,农户通电了,看病有人管了,就业门路宽了……就是这样一桩桩看似平常的小事,温暖着群众的心。

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致富奔小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氛围日益浓厚。眼下,双联行动的帮扶力量由在职干部拓展到了离退休人员、农村致富能人、民营企业家、中央驻甘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

自开展大范围的社会帮扶活动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推动甘肃省扶贫开发的进程中书写了精彩篇章。去年,定点扶贫甘肃省贫困县的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由原来的24个增加到36个,定点扶贫甘肃省43个贫困县。他们为贫困县捐资捐建民生项目、常年派驻挂职干部、帮助引进资金项目、开展教育卫生扶贫等。截至9月底,各定点扶贫单位已为贫困县直接投入资金1.1亿元,帮助协调引进各类资金4.3亿多元。

滔滔黄河水,悠悠海河情。从1996年,天津便开始对口帮扶甘肃省。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抢险救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从2012年起,天津对甘肃的政府援助资金,由原来的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以每年8%的比例递增。至2012年底,天津市给甘肃省政府援助资金共计2.7亿元。今年,天津又计划用3年时间,为甘南州定向培养300名医学本科生。目前,第一批学生已前往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

厦门和甘肃虽然相隔千里,但却隔不断厦门人民对甘肃的无疆大爱。2010年,厦门市开始对口帮扶临夏州,帮助当地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今年,该市帮扶临夏州的政府援助资金,从原来的每年6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与此同时,厦门市还积极支持甘肃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有力深化了两地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民企携手甘肃,助推跨越发展。如今,75家商会为甘肃省扶贫开发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力量。他们与甘肃省18个国扶重点县区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扶贫办统筹规划,工商联组织引导,商协会配合实施,企业家自愿投资,贫困县建设落实”的模式,全力推动民营企业开发资源、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实现互利共赢,开辟了地企合作发展的新空间。

宏伟蓝图凝聚力量,新的征程催人奋进。甘肃人民必将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深情厚爱、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化作脱贫致富的巨大精神动力,在困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决战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