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搭乘旅游扶贫快车 牧区变景区 资源变资产
8月的甘孜,即将进入青稞丰收的季节,金黄耀眼的黑青稞,迎风摇曳,等待收割。
20岁的卓呷,是俄达门巴村第一批在景区就业的年轻人。搭乘旅游扶贫的快车,俄达门巴村48个年轻人在景区工作后享受了医保、领到了工资。
作为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根据“每年有变化、三年上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目标规划,甘孜藏族自治州今年将完成281个村、32275人的脱贫任务,确保农牧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特色农业:发展黑青稞产业,助推农民脱贫增收
8月的康定市甲根坝乡。(朱虹 摄)
从康定城里出发,驱车2小时就可到达素有“木雅天堂”美称的甲根坝乡。甲根坝乡虽美,却有8个贫困村、118户贫困户。
“生产方式原始、单一,农牧业产出低,特色农产品开发严重不足,又缺少农头企业带动,品牌产品量少质弱。”甘孜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陶勇称,因“地”致贫,是制约当地经济滞后的关键因素,而让贫困村找准发展定位、农民群众找到致富门路,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任重道远。
2015年以来,康定市新建“5大基地”助推贫困村脱贫,在甲根坝乡提吾村新建了优质黑青稞种植基地500亩,并对接企业进行收购,为农民增收。
“黑青稞是青稞类的绝品,必须生长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原地带,提吾村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甲根坝乡农机员呷什初介绍,一般青稞每亩产260斤,每斤2.2元,而优质黑青稞每亩产量在330斤,每斤2.9元。目前,提吾村已整合20万无息贷款种植优质黑青稞500余亩,产值50余万元。
甲根坝乡提吾村村民阿志(右)和女儿准备烧火做饭。(朱虹 摄)
村民阿志家,是甲根坝乡提吾村的贫困户,长子罗沙长期不在家,体弱多病、无劳动力的阿志只能依靠女儿仁真一家生活。
“过去,丈夫做石匠、打零工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直到村上开始种植黑青稞,一年增收了4000多元。”讲起家里的变化,仁真开心地笑了,幼师毕业的女儿已在甲根坝幼儿园实习,每月实习补助1000元。村上还将提供1个公益性岗位给她家,每月补助500元。2016年,阿志家将实现脱贫。
发展特色农牧业促增收,要因地制宜。康定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姬新告诉记者,“公司+农户+黑青稞种植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正助推提吾村有效脱贫。
随着产业发展逐渐成熟,甲根坝乡将打造黑青稞特色产业带。同时,地处S215线和“环贡嘎山之旅”核心位置的提吾村,通过“农旅结合”的方式,让一些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创新模式:让牧民的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
俄达门巴村牧民们大多散居在偏远的山沟,长年过着游牧帐篷生活。过去,他们不仅没有增收的手段,更缺乏致富的技能,如今,他们都吃上了“旅游饭”。四川在旅游扶贫中提高了当地百姓的市场意识,鼓励他们以股份合作的方式从事乡村旅游。
如今,类似俄达门巴旅游景区等旅游产业,成为四川甘孜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朱虹 摄)
8月7日,四川首个以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俄达门巴旅游景区开园,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模式走进了甘孜州的高寒牧区。负责景区开发的公司将村里空置的49套牧民定居房以资产入股方式进行打造,每年出资40余万元为该村724名牧民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公司与村集体按照7:3的比例,对景区收入进行分红。2015年,全村分红35万元,2016年将实现保底分红85万元。
这样算下来,俄达门巴村或许一年就将打赢这场脱贫翻身仗。
“到底行不行,得让老百姓自己说。”来自四川省委统战部办公室的主任科员井钟,挂任俄达门巴一村的第一书记,他带记者走进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墙上挂着“一图两表”(“一图”,是指37个贫困户脱贫攻坚的措施示意图;“两表”是指“五个一批”攻坚到户推进表和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表)的办公室,另一个是130平方公里的牧区。
呷巴乡俄达门巴一村是纯牧区,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最初摸排走访时,井钟和村干部们五天五夜才跑了十多户。
“刚到村上的时候,牧民因为汉语表达能力差,跟我说话时,家里的情况还没说清楚就害羞地转过了头。”井钟说,俄达门巴景区开园后,为牧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可是,在景区工作,对牧民而言是挑战。扶贫先扶智,村上通过持续开办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牧民的素质。
随着培训的开展,村民们陆续上岗工作,致富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村民拉措的女儿亚玛是第一批在景区工作的年轻人,她在景区的餐厅打工,一年可收入15000元左右。
“因为两个小女儿在外读书,大女儿去打工,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拉措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刚开始,无论井钟怎么劝说,她都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去接受培训。如今,她盼着村上支持家里的加水点,建成集副食、藏饰品、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每年能为家里增收5000—10000元。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景区工作,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还为俄达门巴每个贫困户分发10头牦牛,并对接牦牛奶加工企业收购牦牛奶,每户每年可增收11000元左右。
“牧区变景区,牧民的资源变资产。”井钟说,如今牧民的生活变了,但贫困户在做什么、还缺什么,他心里都有数。他指着乡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图两表”说:“有了它们,才能给老百姓算出明白账,也给自己的工作上闹钟。”
扶贫工作组的成员都说,井钟这个从成都来的第一书记已经是康定人了,“你看他的肤色是康巴汉子的,牧民们也把他当自己人,天天想着让他帮忙致富。”
全域旅游:对一切破坏行为说“不”
甘孜州,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是自驾旅游的圣地。今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把甘孜全部纳入创建范围。
8月12日一大早,康定市副市长沙康林下村督导扶贫。一路上,他一边维修护栏,一边捡拾垃圾。“村民的生活习惯还不够好,‘全域旅游’带来机遇,但更多是挑战。”
甘孜州的新都桥旅游景点,被誉为“摄影天堂”。4年前,此地毗邻塔公镇的藏族青年诺尔布就和朋友返乡创业,在新都桥打造一个具有传统藏式风格的庄园。在不改变藏式民居外形的前提下,诺尔布对房屋内部进行了实用性改造,但每一处都保留藏家人的生活细节,他希望能带领周边的农户一起经营充满藏族文化气息的民居接待。
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桥贡嘎宗·庄园一角。(朱虹 摄)
从位于新都桥的贡嘎宗·庄园一侧的窗户望去,美丽的格桑花正艳,金黄的青稞交错在草原美不胜收,酥油茶香弥漫了庄园。而另一侧,游客的相机镜头却很难避开新修的各式旅馆和商铺。
“新都桥变了。”望着一些开发商在此地修建的商铺和旅馆,诺尔布对新都桥旅游开发的现状有了担忧。
“新都桥旅游景区,作为整个甘孜州全域旅游的热点景区,作为一张令人熟知的名片,目前发展遭遇‘尴尬’,这是应吸取教训的。”谈起新都桥目前的现状,甘孜州旅发委主任肖锋直言不讳,“当地生态和文化的破坏,反映了我们在旅游开发的推进过程中,在坚守法治和制度方面存在缺位和滞后。作为美丽的‘摄影天堂’,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一个高起点的发展规划,一个立足于保护的规划。”
“‘全域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肖锋说,当地正在为留住新都桥的原生态做着努力,新都桥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最终会得到改善。目前已出台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提出,要守住人口、生态、规划、建设和土地这五条红线,并坚持守住原生态、传承原文化、留住原住民。
“‘全域旅游’对甘孜加快发展、同步小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甘孜州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首先要对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说‘不’。”甘孜州州长益西达瓦说,要让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益西达瓦还说,未来,甘孜州将实现扶贫开发与全域旅游的有机结合,在公路沿线、城镇周边、旅游景区辐射带动区打造一批精品村寨,开发一批特色产品,建设一批主题酒店,促进农牧民增收。
家住G318国道旁的牧民瓦甲家是异地搬迁户,他家的新房今年10月份就能完工。8月13日,俄达门巴村驻村工作组带着帮扶手册来看望瓦甲,和他商量公路沿线加水点改造后的经营计划。根据计划,加水点改造后,会成为集餐饮、饰品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多亏了景区开发和政策帮扶得好。”瓦甲脸上挂着羞涩的笑容。谈起以后的日子,他说要好好经营加水点的小卖铺,让一家三口今年就实现脱贫,“我们一家人心里可盼望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