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多措扶贫初“挂果”
(通讯员 罗蕤 王子涵 孟正伟)“以前不通路,地里的出产全靠人背牲口驼往外运输贩卖,做什么都不方便,现在水泥路很宽敞,还通到家门口,商贩直接上门采购,不愁销路了……”29日,理县薛城镇南沟村的村民向笔者细数着近两年的新变化。村民的幸福生活,源自理县精准扶贫“开花结果”。
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薛城镇南沟村的村道硬化问题迟迟没能得到解决,导致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不便,也制约了当地村民的经济发展。如今,一条硬化过后的水泥路正盘卧在蜿蜒曲折的山间,村民们盼望已久的村道硬化路愿望得到了实现,这也是理县最后一个村的通村路也实现了硬化。
近年来理县多渠道筹资,先后新建通村路16公里、通组路51.1公里、牧道36公里、机耕道48公里,硬化村内道路84公里,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础条件改善的最终目的是富农增收,为让广大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实现小康梦想,理县将精准扶贫作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在已确定的36村基础上,2015年,又经过“一进二访、三严三实”精准识贫,确认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787户2907人,按照扶贫攻坚目标,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奔小康,2018年实现理县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摘除贫困县帽子”的目标, 在全面启动扶贫工作过程中,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扶贫工作,并按照省委“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要求,结合理县实际,坚持把目标明确到年、安排到月,任务具体到乡到村、落实到户到人,确保到2018年末贫困县“摘帽”,36个贫困村、787户、2907名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19年末,全县农牧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1万元以上,城乡群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实现“好房子、好身子、好日子,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三好两富”生产生活业态。对此,在整个扶贫过程中,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多次走村串户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与大家促膝交谈,共谋发展之路。县扶贫办积极协调各单位,指导、督促开展扶贫工作,各部门单位根据各自任务分工全面启动扶贫工作。
地处高半山的佳山村,经过产业扶贫后,改变了传统农作物玉米、土豆种植,选择了以青红脆李、糖心红富士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如今的佳山村,放眼望去,任意一个田间地头,都能看到红彤彤的红富士苹果挂满枝头。可观的经济效益,到位的政策扶持,让当地村们们对调整产业结构更有了信心,特色水果产业也正在成为佳山村每家每户致富道路上的新盼头。
“我们这儿属于典型的高半山,以前都是种洋芋、玉米,经济收入来源很少,很多都要外出打工,通过国家的扶持,调整产业结构,大家都种了李子、樱桃,还有冰糖心红富士,现在的收入比较可观,有的一年收入好几十万。”对于村子的变化,桃坪镇佳山村主任龙升贵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余惠军曾经是木卡乡九子村的一位有名的特困户,近年来,理县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余惠军主动申请学习水果栽植管理技术,在县扶贫部门的帮助下,开始转变思路,八亩地里全部种上了特色水果,由于科学栽植,精心管理,种植的水果色泽鲜艳、口味纯正,一度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每年六万元稳定的收入,让这个四口之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了解,像余惠军这样的特困户,经扶贫帮扶后重新站立起来,通过产业扶贫走上致富道路的,理县还有很多。
思路一变道路宽,模式一新变化大。位于大山深处的蒲溪乡,高山、海子、森林、特色羌居、古老羌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结合。然而拥有了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的蒲溪乡却因为地理位置,至今仍戴着“贫困乡”的帽子。破烂的村道、贫困的村民、与四周自然的美丽风景和特色古羌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村民们脱贫致富之路却搁浅在美丽宜人的自然生态风景里。理县在扶贫过程中,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流失,强力推进软实力扶贫行动,从2013年开始,理县启动古羌文化体验示范区工程,并立足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以景区建设和农乡统筹相结合,民族风情和生态园区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在杂谷脑河谷中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全新发展思路,在打造过程中继续挖掘保护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蒲溪海子、休溪坪为首的自然风光里,独特的羌文化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来。
“以前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今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看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蒲溪乡休溪村村民王保荣感慨良多。
如何让贫困村跟上经济发展步伐,改变落后面貌?如何让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015年,理县强力推进党建扶贫行动,积极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大批干部因此走出机关,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调查、了解致贫原因登记造册,并为每个村、每户贫困户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帮助所驻村理思路、引资金、上项目、调结构,增强了贫困户致富的信心。
在上孟乡日京村,“第一书记”带领着村里的百姓,一起参与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投工投劳一部分,领取劳务费一部分,村里的面貌正在渐渐改变,村里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感激,大家看见桥好了、路通了、水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满心欢喜。
“听了你们的一席话,我心里都暖洋洋的。明年我将积极响应村两委的号召,把两亩脆李种下去,三年四年后它总会给我结出果子来”。在与省委宣传部李酌副部长走访交谈,耐心引导了近半个钟头后,甲米村贫困户张小兵这样说到,这饱满力量的话语是战胜贫困的决心,更是实现持续发展的信心。29日,省委宣传部第二支部工作组一行来到甲米走访了解两户对口帮扶贫困户的情况,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坚定脱贫信心。李部长一行了解了张小兵一家四口,妻子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又在上学,入不敷出而贫困的原因,认真的听取了张小兵当前的收入来源和脱贫规划,当得知张小兵通过养牛脱贫时,李部长为其分析了利弊,鼓励他要结合村上的统一规划,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种下果树,再搞小型的家禽养殖,这样就为自己找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走访一趟,感觉到老百姓都特别精神,有干劲,只要引导他们把路子找准,通过自己努力,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临行时,李酌部长由衷的感概到道出了所有扶贫工作组领导干部走访慰问贫困户时的共同感受。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扶贫工作大会上,县委书记蔡清礼反复强调。如今,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正在逐步惠及高山远寨,在一片片整理一新的土地上,在一亩亩果树成林的高半山,在一幢幢新建、改装的乡村酒店农家客舍里,写在老百姓脸上的都是满满的希望。
截止目前,理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0317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2961人,全县共培育壮大下孟泰康生态养殖、夹壁向巴堂菌类加工、薛城喜悦绣庄、通化羌山红中蜂养殖协会等专合组织193家,扶持壮大欣怡农场等家庭农场13个,近万名群众在专合组织的带动下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摘掉了贫困帽子;培育以莎朗风情主题酒店为代表的星级乡村酒店14家、涉旅经营户达700余家、接待床位达两万余张,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人员达3万余人,2015年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累计有近万人通过乡村旅游步入脱贫奔康的快车道。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理县将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进一步牢固树立“精准脱贫到户,产业扶贫连片,致富奔康全域”的战略思维,多措并举,实现山上山下一个样,国道沿线和高山远寨一个样的立体发展局面,全力推进山顶绿树葱郁,山腰瓜果飘香,山脚无公害蔬菜的产业布局,以乡村旅游为龙头带动,推进文旅相融,农旅互动的产业链向高山远寨辐射,正真推动理县走上健康可持续的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