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农村拔掉穷根换新颜

21.07.2015  12:07

(通讯员 罗蕤)   7月15日,雨后初晴,在理县下孟乡沙吉村,放眼望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果园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硬化的村组道,蜿蜒至雕梁画栋的藏式民居,三三两两的村民散着步,不远处的山坡上,青红脆李树迎风摇曳……这幅美丽的画卷,是理县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理县以思想扶贫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全县1500多名党员干部走进贫困村、贫困户,逐步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引导大家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还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制定特色帮扶规划。两年多来,扶贫项目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扶贫推动农村旧貌换新颜

 

蜿蜒的村道四通八达,家家户户连通光纤电话,房前屋后果树林立,村容村貌文明和谐。7月16日,记者来到薛城镇甲米村,眼前的场景,令人眼前一亮。

 

以前我们住土房、走泥路、挑水吃,现在住在别墅一样的房子里,打开水龙头就有水,车子可以直接开进院子……”甲米村村民汪国成说,现在的生活,自己以前根本不敢想象,村里的医务室标准又规范,村里的幼儿园漂亮又宽敞……甲米村的变化,始于理县启动的扶贫开发项目。

 

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实施后,甲米村硬化通村道路7公里,通组路12公里,安装防护栏3200米,修建钢架桥3座,硬化村组道路320米,新种植青红脆李、核桃3万余株,种植面积达400亩,村集体经济积累达52万元。甲米村还建成村组活动室4个,村卫生室1个,村幼儿园1个,新农合参合率80%,广播电视覆盖率100%,移动通讯覆盖率90%。

 

条件改善了,甲米村办起了蔬菜基地,培育蔬菜大棚16个,年收入可达六余万元,村支书苟伟高兴地说:“以前路不好走,车进不来,蔬菜水果无法及时运出去,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就等着增收致富了。

 

除了甲米村,在甘堡乡联合、耳浦等81个村,理县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共投入7500余万元修水泥路、水渠、引水管道,建村民活动室、卫生室、医疗室、书屋、沼气池、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两年来共新建农村公路24公里,硬化22公里,安装安防设施66公里,修建蓄水池246口、灌溉水渠70公里、安装各型饮水管道248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和用水难的问题。

 

一片片规划、一片片推进、一片片脱贫,理县将山、水、田、路等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使贫困村变为新农村示范点。如今,通化乡卡子村田园水乡全面建成,杂谷脑镇胆扎木沟和朴头乡梭罗沟藏族风情、蒲溪乡古羌文化体验区等重点工程惠及广大群众,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创建正有力推进。

 

产业调整托起老农民致富梦

 

过去,理县农民过着“脸朝黄如土背朝天”的日子,靠着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微薄的收入为生。扶贫项目实施后,全县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多种经济林木,确立了以绿色农业为主体,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探索观光农业等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理县沿岷江河谷一带,气候温润,适宜车厘子等特色小水果和精细蔬菜的生长,就重点发展选择发展小水果产业。高半山由于海拔高土质贫瘠,就选择适宜种植且经济效益较高的青红脆李、红富士苹果等。”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副局长杨凤军介绍,理县在实施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注意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产业,以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7月15日,理县甘堡乡联合村,笔者站在山坡上举目四望,起伏的山丘上种满了青脆李、红脆李树。

 

这100多亩青红脆李树,可是我们的福地呀。”村民杨军说,以前这里基本是荒坡,土壤很薄,实施扶贫开发后, 全村用1个月时间加厚土层、改善土质,在120亩坡改梯地里种上7100株青脆李、红脆李、苹果和核桃树,投资60万元建200平方米圈舍等搞生猪养殖,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锄草、培肥、灌溉、管护果林,是村上专门给贫困户设置的公益岗位,一年能挣1万块钱。”杨军说,此外,特色水果三四年后挂果,预计产值可达200余万元,村民们能从中分红,实现脱贫增收,“过去我们守着一分三亩地过穷日子,如今我们农民也住上了好房子、挣上了大票子、过上了好日子,今后我们的日子还会越过越红火!”看到变化,村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今年来,理县“依托主栽品种、突出优势品种、引进新品种”,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建成规范化种植管理示范园8个、新技术试验示范园3个、蔬菜新品种示范园7个、大田作物新品种试验园5个。

 

家庭农场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

 

走进位于下孟乡楼若村,海拔2600米的欣忆家庭农场,农场里青山绿水,生机勃勃,偶尔还能听见鸟叫声,尽显乡野风情。站在农场里山坡的最高处,错落有致的300余亩果树尽收眼底,有风时树影婆娑,姿态万千。

60多岁的赵树云,此时正在田间除草,她告诉笔者,她把自家20亩土地租给欣忆家庭农场后,再到农场打工,负责锄草、管理果园等工作,每天挣60元工资。“以前种地一年累到头,还不够一家人的生活。现在就在家门口打工,干活轻松还有钱拿,每天空闲时间就跳跳舞活动筋骨,年底还有租金拿。”赵树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和她一样在自家地里打工挣钱的农民,不在少数。

 

近两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地里的活儿忙不过来,许多地都荒在那里,我看着实在心疼,正好国家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县里又有扶贫政策,我就承包了20户300多亩地,种植1万余株青红脆李,并套种板蓝根。”欣忆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剑看到果树长势喜人,掩不住内心的欢喜,“去年底仅板蓝根收入10余万,全部投入再生产,明年是青红脆李的初产期,预计产量1万斤,到了盛果期,产量就会越来越高,收入也就越来越高。”他还打算圈养山羊,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近年来,理县扶贫开发项目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多元发展”的思路的原则,有效整合政策、资金、项目各方资源,变分散投资为集中使用,通过采取“村两委+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村两委依托集体种植、养殖基地或村集体闲置土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资源,建立起养猪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等192家。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民意识的转变,农民种地变得越来越轻松,他们由农忙变成了农闲,钱包却照样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