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舅舅从未讲起南京大屠杀经历”
■ 对话
新京报记者专访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
丹麦女王此次访华,特意邀请了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随行,这是她第六次访问中国。26日晚,新京报记者对玛丽安进行了专访。新京报记者 高美
使馆登报寻人, 才知舅舅经历
新京报:舅舅给你讲起过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吗?
玛丽安:没有,他从来没讲起过。我只知道他来过中国,卷入到一场战争中,但是我不知道他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角色。我只知道他在上海时为非常著名的英国战地记者史蒂芬斯工作过,他当司机。
他从来没有坐下来和我谈过南京大屠杀,但我认为那是他一生的创伤。因为当生命中遭遇了特别悲惨的事情时,你反而不会对别人讲起,因为这太难讲起。
新京报:那他的故事你是如何知道的?
玛丽安:2000年的时候,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览在我的家乡奥胡斯市举行。当时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叫“寻找辛德贝格先生”。我妈妈看到报纸,才知道他们要找的就是我舅舅,我们就和大使馆取得了联系。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舅舅的经历?
玛丽安:他的经历让我相信,如果你坚持做正确的事,即使只有一个人抗争,也会有所作为,能够改变一些事情。
新京报:为舅舅命名玫瑰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玛丽安:我跟一名花商讲了舅舅的故事,问她能不能以舅舅的名字命名一种玫瑰。后来她培育出来了,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黄色象征着勇气,黄色玫瑰和他也很“契合”。因为这种培育有不可预测性,你不知道出来的是否就是黄色,总会有些许差异。这很像我舅舅,他也是不可预测的。
加入美国海军, 获杜鲁门嘉奖
新京报:离开中国后他还有过哪些经历?
玛丽安:他去了美国,加入美国海军。因为表现优异,还得到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嘉奖。
新京报:你和他的接触多吗?
玛丽安:高中毕业后我去了美国留学,我们每个月都会见一次,常在一家中餐馆吃饭。他每月都给我一百美元做学费。
新京报:在你眼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玛丽安: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长得很帅,身边总是有很多女孩子。他也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从事过很多职业,在上海的和平饭店还做过小职员。后来做海员,总是在外面奔波,所以很难安定下来。
成立基金会,宣传舅舅事迹
新京报:你有没有为舅舅做过什么?
玛丽安:我本来是一名庭园设计师,但最近几年来,辛德贝格基金会成为了我事业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基金会让更多人了解辛德贝格的事迹。
新京报: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玛丽安:在丹麦,知道辛德贝格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仍打算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舅舅的事迹。舅舅的经历如果能拍成一部电影,肯定会好看。如果拍摄的话,扮演舅舅的演员一定要找一个很帅的。
【历史】
辛德贝格营救两万中国人
上世纪30年代的一段历史,将丹麦人辛德贝格与许多中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1911年,辛德贝格出生于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1937年冬至1938年春,他受雇于丹麦史密斯公司,在南京栖霞地区的江南水泥厂维护水泥生产设备。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辛德贝格与他的德国同事一起设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保护了江南水泥厂旁难民营里约两万名中国人,并为南京城内从事人道救助的国际人士提供消息和食品。他将被日军残害的中国人从郊区送往医院,并在厂里建立诊疗所。为阻止日本人进入难民区,辛德贝格还在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
辛德贝格记录了日军罪行的许多案例,将报告递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938年,在国际劳工大会上,时任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朱学范在辛德贝格的护照上题词:“中国之友”。1938年3月,在日军逼迫下,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1939年,辛德贝格加入了美国商船队。他1984年4月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