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校友王华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中国工程院增选工作办公室12月7日消息,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工作经过两轮评审会议,各学部初选和全体院士终选等程序,共选举产生了70位新当选院士。我校79级铸造专业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华大学客座教授、有“中国3D打印带头人”称号的王华明教授当选院士,这是西华大学校友中的首个院士。喜讯传来,全校师生和校友为之振奋,倍受鼓舞和自豪,并纷纷表示祝贺。
|
作为中国3D打印带头人、激光增材制造领域专家、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责任教授、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材料与结构”首席科学家,王华明校友屡屡破格晋升、拥有大量学术成就。其研制的金属构件激光熔化沉积增材制造技术自2005年以来已在歼-15、运-20、歼-11B、歼-31、C919等7种飞机、东风XX等3种导弹、遥感24等2种卫星、FWS13等3种航空发动机和1型燃气轮机等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工程应用并发挥关键作用。
在歼-15战机上,其前起落架大型整体钛合金支撑框尺寸大,结构复杂,传统方法难以整体成形制造,而利用激光增材制造的钛合金构件目前已经累计飞行起降10000余架次,工作正常。在运-20研制中,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7天内完成6种机身/主起落架接头大型主承力构件的快速制造,确保了飞机如期首飞;成果被确定为飞机“降成本计划”的主要途径,主起落架支柱、翼/身对接框、尾翼悬挂操纵一体接头等8大类、28种大型复杂整体钛合金关键主承力构件通过工程验证考核并陆续按计划装机应用。国产大飞机C919同样运用了3D打印钛合金零件,主要用在飞机主风挡窗框、机翼和机体衔接部位。
除此之外,他主持研究的新型特种涂层还应用于某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高温重载驱动机构,累计试车216小时,无明显磨损,而传统方案试车10余小时最大磨损深度达2mm。
王华明校友先后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科技进步奖、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科技教育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牵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总装武器装备重点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
2013年王华明校友回母校作学术报告
作为我校杰出校友的王华明教授,虽然在相关领域取得无数的成果和荣誉,但是他并没有忘记母校的培养。近年来,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王华明校友心系母校,多次回到西华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十分关心母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校友会工作。虽然远在北京,但他时常关心帮助西华学弟学妹们。
附:王华明校友简介
王华明,四川泸州人,1983年获西华大学(四川工业学院)铸造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工作,同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赴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工作。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首席科学家、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主任、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1991年晋升副研究员、1995年晋升教授、1996年受聘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防973项目首席,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等荣誉。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指导两名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兼任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和热处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从事“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和“特种耐磨涂层激光表面工程”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他引1800余次。2012年“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