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成都样本:草坪遇雨5分钟排干

29.01.2016  12:42

  样本亮点1   树池为腐木加水管的设计。

  样本亮点2  浅水湿地种植着水生植物。

  样本亮点3  蓄水湖能将水循环利用。

  “要加快城市新区功能完善和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这一热点,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海绵城市·样本

  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海绵城市长啥样?1月28日,我省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味着省级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出炉。“意见”描摹出了未来城市生活中“小雨不湿脚、屋顶有绿岛”的诗意栖居画面。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这样的画面究竟是否存在?28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探访了成都首个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公园,体验了成都首个“海绵公园”的神奇与奥妙。

  成都“海绵公园

  处处体现“海绵城市”理念

  让城市像一块收放自如的海绵,遇水吸水,遇旱“”出水,这样的“海绵”理念,听来新奇,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在成都,一个处处渗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公园,已具雏形,预计今年将建成开放。

  这个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公园,位于天府新区麓山大道附近,占地约四万平方米。从公园入口的银杏大道步入,沿途就已经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细节。大道两边的银杏树树池,与普通的绿化带树池不同,并不是用石板或鹅卵石堆砌的,而是用了红色的腐木碎块。此外,每棵树下还挖了一个直径12厘米的水管。

  随着道路的曲折前进,两边的乔木也进入眼帘。记者发现,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公园选择的大都是抗旱、耐盐碱的乡土树种,宿根花卉的应用是最多的。走在小山的坡地上,周围乔木、灌木、草本的合理搭配,既可固化土壤也可遮挡噪音。如果遇上下雨,山体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乔木吸收,一部分由湿地汇入河道。

  山体道路延伸开来,是一块大草坪。在草坪尽头,设置了洼形湿地,水中还种植了荷花、芦苇、睡莲等植物,不仅有景观效果,而且起到了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作用。

  树池为啥铺腐木

  透水快还可以净水质

  “腐木和水管的设计,是为了透水更快,同时也能过滤水中的泥沙。”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景观主任工程师艾仰春介绍说,因为公园地处天府新区板块,自然土质为粘性土壤,排水性能较差,因此在树木边安装一条水管对雨水进行明排,需要人工抽出多余积水,此举主要为保护新栽植的树木根系的正常生长,待树木根系发达后将去除。而选择用腐木来铺装树池,也有讲究,这样遇到大雨,可以比普通的石板更快地透水,此外可以将水中的泥沙过滤,让流进管网的水更加洁净。

  艾仰春认为,所谓“海绵基因”,就是城市、公园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强调雨水在源头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回用,消减雨水峰值流量和外排总量。

  草坪排水啥秘密

  在于地下网状排水暗管

  在公园的中心活动草坪,记者看到草坪周围布局了户外烧烤区和儿童游乐区。“如果遇上雨天的干扰,草坪变得湿漉漉的,这些活动是否就无法进行了?”记者提出了疑问。

  “这就是体现‘海绵’优越特性的地方了,这个草坪遇普通雨量,5分钟可以排干水。”艾仰春介绍,这个生态公园的草坪区作为一个活动场地,对排水的要求非常苛刻。在草面30厘米以下设置了网状排水暗管,间距3米乘3米呈井字型分布,并对排水暗管上部的土壤进行改良,使之拥有非常好的透水能力,然后接入公园排水系统,最终雨水会流入蓄水湖区。

  雨水如何重利用

  蓄水湖兼具蓄水净水功能

  把雨水蓄积起来,又如何把雨水用起来,让它能重新回到土壤里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继续前行,来到了草坪边缘的洼形湿地。这个浅水湿地里,种植着水生植物,水面干净。“通过地下排水系统,可以将雨水及多余的灌溉用水汇集至蓄水湖面,蓄水湖还有一个沉沙及通过湿地过滤的过程,然后将水循环用于植物浇灌。”艾仰春解释,湿地的设置,有蓄水和净水的功能,这样就可以将来自大自然的水循环起来,经过植物浇灌,将水“”到土壤里。

  四川将试点雨水管理收费

  省住建厅相关人士介绍,我省下一步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为引导和激励海绵城市建设,在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探索雨水管理收费制度,开展雨水管理收费试点。

  海绵城市·意义

  “海绵城市”要修复整个城市水生态

  “总体来看,海绵城市并不仅仅解决城市‘内涝’,还将从整个水生态修复的角度,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人士介绍,此次“意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统筹解决城市水安全(内涝)、水环境黑臭、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重点问题。

  去年12月,住建部专门组织全国各地专家赴美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培训“,培训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绿色基础设施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规划建设技术标准与管理情况。

  参加培训的省住建厅相关人士沿途发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在城市的细节当中,而并非孤立的某个大型项目。例如,当地的普通住宅门口一般都设置了低于道路的木屑堆积或草植区,用于积水的自然渗透;而每当暴雨短时集中倾泻,专门设置的地下管道则派上了用场。

  打开电脑,点开“赴美学习成果”的WORD,该人士指着屏幕上的照片一 一介绍。“你看,这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停车场,在全世界首次运用了海绵城市理念。”记者看到,这是一个普通而陈旧的停车场,位于美国乔治王子郡,路面出现了裂痕,路沿石也有一个个缺口。当暴雨突降时,雨水可顺着路沿石缺口进入一旁的草植区,雨水经草植区渗透流入地下储水池,实现雨水净化回收。

  华西都市报记者罗琴赖芳杰摄影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