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流沙河开讲座:从庄子讲到唐诗 背弯了还停不下来

29.12.2017  15:29

  

  流沙河近影。本报记者郝飞摄

  

  流沙河在成都图书馆的讲座,讲台两侧都是席地而坐的听众。成都图书馆供图

  本报记者 吴梦琳 何浩源

  12月2日,下午两点,成都图书馆讲堂里,86岁的流沙河准时出现了。身形消瘦,白发斑驳,在夫人搀扶下走上讲台,台下座无虚席。

  流沙河缓缓坐下,和大家打招呼:“我今天嗓子有点不好,声音小一点,请大家谅解一下。”喝了一口茶,拿出笔记本,开始讲座。

  这是流沙河在成都图书馆进行的“中国诗歌通讲”系列之《唐诗三百首》选讲第五十二讲。从2009年开始,流沙河就在成都图书馆开始进行长期、固定讲座。从最初的《庄子》,讲到《诗经》,汉魏诗歌,再到现在的唐诗,用他的表达,将中华传统文化播撒进读者的心中。

  1

  传统文化一讲便是8年

  流沙河到成都图书馆开讲座,已8年多。他认为开讲座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让读者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让自己也有新收获。

  2009年以前,流沙河开了一些讲座,主要是给读者讲老成都的故事,讲座时间不固定,内容也不系统。

  成都图书馆副馆长肖平希望以后能开展长期性的、系统性的文化公益讲座,便与流沙河相商。

  讲什么呢?两人商量,决定讲《庄子》。流沙河对庄子颇有研究,上世纪90年代写作出版的《庄子现代版》,多次加印,一直畅销。

  从2009年至2010年,流沙河定时开讲,花了一年时间,给读者讲了10多期庄子。讲解的内容,是《庄子》中的《内篇》共7篇文章。

  《内篇》是《庄子》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但也是最艰深最难懂的。每次讲座前,流沙河都要详细备课,挑出重点讲解内容,工工整整地按原文抄下来,提前交给成都图书馆复印好,在讲座时发给每一位来听讲的人。

  这一讲,也让流沙河自身收获颇多。“虽然我一直研究《庄子》,写过书,但写作跟讲座还是不一样的。古人说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要去教别人了,才晓得中间还有那样多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困惑。”流沙河告诉记者,这也让他觉得做讲座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我热爱庄子,能够讲授、推广庄子思想,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再一次深入钻研庄子,得到很多新的东西。

  庄子系列,听众反响热烈,几乎场场满座。肖平趁热打铁,又邀请流沙河讲唐诗,流沙河主动提出:既然要讲诗歌,那就要从诗歌源头讲起。

  就这样,2011年5月28日,流沙河开始在成都图书馆的“中国诗歌通讲”系列讲座,从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讲起,挑选其中有诗歌趣味的、短小浅显的81首进行讲解,这一讲就是快两年。

  2

  讲座里飞出掌声与笑声

  流沙河总是说一口地道的成都方言,直白生动、诙谐幽默。看似在闲聊摆龙门阵,掌声和笑声不断,但讲座内涵却十分丰富。

  流沙河说话语速缓慢,一口地道的成都方言缓缓道来,别有韵味。他的讲解,直白生动、诙谐幽默。

  每次讲座,276个座位的讲堂里,一般会涌进400人左右,连讲台左右两侧,都全是席地而坐的听众,有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还不得不打开二楼的讲厅进行同步直播。而讲座里传出的掌声和笑声,外面很远都听得见。

  图书馆讲座面向的是不同知识水平的普通大众,有小学生,也有白发老人,有工人,也有大学教授,但大家听流沙河讲座,都能听得明白,共通处,会心一笑。流沙河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比喻,把经典和现实联系起来,艰深的道理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得十分清楚,活灵活现又有声有色。

  每次接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只讲四首诗,但往往意犹未尽。12月2日的讲座内容是王昌龄的《出塞》和李白的三首《清平调》。

  流沙河缓缓道来:“《清平调》是唐明皇和杨贵妃游沉香亭的时候临时要求所作,李白可谓出口不凡。如果李白一开口就直接说‘妹儿你好乖哦’,那肯定是被处分,所以是‘云想衣裳花想容’,连云都羡慕你的衣裳,花都羡慕你的美貌。”

  而讲到《出塞》时,他则发散到其他与飞将军有关的诗歌和古诗,一首七言绝句,讲了近半小时。

  凡是听过流沙河讲座的人,都惊叹于他的博闻强识。

  流沙河讲诗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并不仅是深厚的古文功底,还涉及历史、民俗、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都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例如讲到唐诗《月夜》里“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星和南斗星是什么样子、在地球哪个方位等等,流沙河都讲得清清楚楚,还能顺口背出二十八星宿表。

  对此,肖平更是深有感触,与流沙河结识多年,他用“知识储备深不见底”来形容流沙河。肖平还告诉记者一桩轶事,一次他到流沙河家中,看到流沙河案头上放了一本全英文的书籍,他才晓得,这个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老者,原来英文水平也这么高。

  “沙河老师讲座看似在闲聊摆龙门阵,但内涵和思想十分丰富,且语言精练,逻辑性很强,足见其内功。”肖平说。

  3

  不是新解古人早就说过了

  流沙河的讲座,总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观点不是新解,而是他多年来研究古籍所得。

  虽然从小就读《诗经》,但为了讲好,流沙河不仅把从清代到现代的很多《诗经》研究专家的专著全部搜罗来读,还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深入研读。在流沙河家中,有一本《十三经注疏》影印本,是双行排版,字体特别小,流沙河就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挨着把上面所有关于《诗经》的内容,通读了一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第一篇《关雎》,一般被认为是一首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但流沙河认为,这其实是描写古代贵族相亲的一种民俗活动。

  “诗中采荇菜是一个关键,很多人都忽略了,到底为啥子要采荇菜?采来做什么?”流沙河说,就是在《十三经注疏》上,他发现了答案:“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明白,采荇菜是每年夏至时候,但不是采来吃的,而是采来祭祖的。

  “祭祖必须由本家女子去采,也是未出阁的女子。而且有宗庙祠堂的,必然是贵族。”流沙河讲道,荇菜的植物特性,长在水不深不浅的地方,所以采荇菜应该就是在城外不远处的小河沟里,年轻的淑女们集体出行,肯定会引发青年男子的围观,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类似相亲活动的民俗。“所以淑女并不是普通的劳动妇女,而是贵族女子,君子也是贵族青年男子,也才会有后面的琴瑟和钟鼓。诗歌描写的采荇菜不是劳动场面,而是民俗活动。

  “我做的这些研究不是创新、追求新奇,而是‘开倒车’,是古人早就说过的话。”流沙河感叹道,“做这些研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学海无涯。

  4

  让传统文化为生活增添诗意

  耄耋之年的流沙河深居简出,但依旧坚持这每月一次的讲座。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多传播一些,让大家的生活多一些诗意。

  如今,流沙河年岁渐长,身体大不如从前,尤其视力下降严重,不能见强光。对于很多社会活动,都婉言谢绝了,但这每月一次的讲座,却一直在坚持,而且每次讲座前,依旧认真备课。所讲诗歌中的关键字和生僻字,都要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下来,在讲座时向听众展示。

  成都图书馆讲座宣传部主任杨丽芝要负责每次接送流沙河,她的印象中,只要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流沙河一分钟都不会迟到。“其实我们悄悄给沙河老师说过,讲座的内容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前期准备可以稍微节省一下功夫。但沙河老师说不行,要对得起每一位来听他讲座的人。”杨丽芝告诉记者。

  流沙河的讲座,不仅赢得一大批固定的粉丝,还经常有专门从北京、上海等地慕名飞过来的听众。曾经有一对来自贵州的夫妇,为了听流沙河的讲座,还改签了机票。讲座现场,听众、四川大学学生吴佳霖告诉记者,她从去年5月开始听流沙河讲座,一听就“停不下来”。

  据杨丽芝介绍,为了满足听众需求,如今每次流沙河在图书馆的讲座,都会在成都几个区县图书馆进行同步直播。

  “大家愿意听我讲,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流沙河告诉记者,其实他也感谢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给社会大众传播他所热爱的这些知识。“如今社会时代变化很快,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观念甚至审美情趣等,都与古时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去阅读和表达,但讲古诗,是希望现代人能够欣赏理解古诗中的一些意境,得到一些古诗中的趣味,掌握一些古诗中的奥妙。

  “沙河老师讲课没有保留,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见解真诚地给大家讲出来。”多年坚持讲座,也让肖平十分感慨,“他是很认真、很努力地一直在做中华传统文化普及。

  如今唐诗系列马上完结了,流沙河正在做宋诗系列的准备。“讲了这么多年,有什么变化么?”记者问。

  “可能是我越来越老了,听众看我的背以前是直的,现在都弯了。”想了想,流沙河这样回答。

  【故事多一点】

  与弟子的“新型”师生关系

  今年夏天,流沙河在成都图书馆的讲座实录整理集结成书,一本是《流沙河讲诗经》,另一本是《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上市便十分畅销。

  这两本书,是流沙河的弟子石地帮他整理的。采访中,流沙河也给记者讲述了他与这位弟子的故事。流沙河说,自己一生没当过老师,原本没打算收弟子,破格收了石地,是被他对学问的追求所打动。

  大约4年前,从事经典文化教育的石地经人介绍与流沙河相识,经常向流沙河请教一些问题,日渐熟络。2015年底,石地被诊断患了癌症,到北京治疗,在进手术室前,给流沙河打了一个电话,提出如果自己能够熬过这场病,希望能够拜流沙河为师。“我当时很感动,被他的这种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所以应承了。”流沙河告诉记者,后来石地的肿瘤被割下后,诊断为良性,自己深深地为他庆幸,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流沙河称呼石地为学友,说他们是新型的师生关系,两人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原标题:流沙河 从庄子讲到唐诗 背弯了还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