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江阳走基层系列报道四:“驻村工作法” 解困富民

05.03.2014  16:18

   四川在线消息(袁玉华 王文兵 记者 丁一) 在“走基层”活动中,泸州市江阳区创新实施“驻村工作法”,通过组织镇、街干部进农家门、知农家情、解农家忧、助农家富,使党政事务从“大厅服务”转变为“家门口服务”,机关干部从“坐等办事”转变为“上门办事”,矛盾纠纷从“层层诉求”转变为“一线化解”,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谁来驻、干什么——“三定”明职责、交任务

  定范围,实行全员派驻。江阳区委要求,全区所有镇街干部、市区下派到村任职干部、大学生村官要驻村开展工作。目前,已有739名镇机关干部、62名区级机关下派干部驻村工作,每名驻村干部每周至少驻村工作2天以上;89名大学生村官实行“全天候”驻村工作,吃住一律在村上。

  定职责,确保“四个必到”。驻村干部主要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指导、为民代办服务、农村纠纷调解、党务村务监督等职责,在驻村工作中做到四个必到,即:村里召开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大村务必到,项目实施重要节点必到,化解较大矛盾纠纷必到,发生急事、难事、突发性事件必到。每个镇、街根据驻村干部职责分类成立了驻村工作组,组长全部由镇、街班子成员担任。驻村工作组每周固定2个工作日到村现场办公,每月固定1个休息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定目标,认领具体任务。坚持工作分派和任务申领相结合,明确规定驻村干部和工作组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进度表。目前全区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已认领驻村任务2365个。派驻华阳街道西岸村石虎工作站的6名驻村干部认领发展大棚果蔬的任务后,已联系市、区农技专家在全村开展了技术培训25次,有效解决了蔬菜种植和运输中的技术难题。

   怎么驻、如何抓——“三步”教方法、解难题

  第一步,“把脉”。采取“党群面对面”、“民情夜话”、“四必访”等方式,积极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及时摸清村情民情舆情,收集意见建议,并记好机关干部《民情日记》和《工作周记》。目前,全区驻村干部共走访“四必访”人群2968户,接待来访群众483次,开展民情夜话157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212条。

  第二步,“会诊”。通过组织村社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产业大户、专合组织负责人、有关部门和专家召开问情会、恳谈会、咨询会等方式,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群策群力问计于民,按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原则建好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

  第三步,“开方”。针对存在问题,驻村工作组会同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逐一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村本级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时办结;不能解决的,提请乡镇党委政府解决,并落实专人负责、跟踪督办。为确保驻村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对驻村干部驻村时间实行“三分制”,即三分之一时间进村入户、发现问题;三分之一时间梳理归类、研判问题;三分之一时间落实措施、解决问题。目前,全区驻村工作组已形成问题解决方案460余个,有效处置各类问题220余件,较好地收到了工作在一线推进、服务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实绩在一线体现的驻村实效。

   怎么管、谁监督——“三制”促落实、求实效

  全程公示制。利用党务村务公开栏、LED显示屏、干部QQ群、飞信群平台,全程公开驻村干部的出勤情况和工作进度,使驻村干部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身到、心到、情到,目前全区累计公示各类信息达3160余条。

  排位通报制。对驻村工作组负责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周排位、月通报制度,对每周排名靠后的工作组,由各镇、街“驻村办”进行提醒督导,对连续四周排名末位的工作组亮出“红牌”并“召回”驻村工作组组长。

  捆绑考评制。将驻村干部工作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评驻村天数、走访群众户数、建账情况、解决问题情况和群众评价。同时,将干部绩效奖励与村发展业绩捆绑考核,按村年终目标考核等次对应发放镇机关干部绩效奖励。对考评为优秀的驻村干部,实行年度评优、职称评聘、项目扶持、提拔任用“四个优先”,有效激发了驻村干部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