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突破 托起百姓福祉
途径北城新区的护城河。
技术人员正在童家镇梅子村安装 “ 村村通 ”。
医务人员走村串户为群众义诊。
——大竹县大力推进民生工程纪实
□王晓林 程一凡
踏着春天的鼓点,沐浴和煦的阳光。3月20日,徜徉大竹县的城市和乡村,看到的是一派和谐安宁、激情干事的景象。这些年来大竹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吸引了许多在外人士回乡创业。而那些长期工作、生活于斯的大竹人,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获得感”。
这份“获得感”正来自于该县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大竹县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步伐,听民声,察民情,开展“民生实事突破年”,举办“民生实事座谈会”……一个个细节,映射出县委、县政府民生至上、崇尚实干的执政理念。
补齐短板 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长期以来,民生是大竹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怎样补齐这个“短板”?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建立完善民生事业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2014年,大竹县推出了 “推进民政事业发展十条措施”,从组织领导、人力资源、基础建设、资金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在加强民政工作领导方面,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民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民政工作“孺子牛奖”,调动民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共有乡镇民政工作人员200余名、低保协理员83名、低保信息员443名,逐步建立起了县财政匹配民政专项资金、预算民政工作经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等长效保障机制。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县城规划区划拨土地34亩,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建设集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老年养护楼、老年大学一体的 “大竹县社会救助中心”,建成后可有效解决城区“三无老人”和县内孤儿的集中供养问题。
在保障民政工作经费方面,建立完善火灾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老龄事业发展基金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惠民殡葬制度,所需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在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方面,积极推进养老工作的体系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落实民政、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职能职责,从组织保障、土地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倾力支持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确县级财政对公办及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助标准。
与此同时,大竹县还着力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先后投资1.2亿元,帮助县人武部、消防大队、消防中队、武警县中队新建办公楼、营房和训练场地;出台《关爱功臣行动五年规划》,切实加大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看病难、住房难”问题;建立“退役士兵创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预算30万元,扶持退役士兵创业;协调100家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帮助退役士兵和军嫂就业;协调驻竹部队筹集资金,帮助驻地和联系村硬化道路100公里、打井110口、新建爱心小学3所。
重抓项目 让群众的笑脸更加灿烂
推进民生事业不能空谈,必须切实落到“项目”上。近年来,大竹县在推进项目建设上铁板钉钉的“大手笔”,让“惠及民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动。
该县把解决民生诉求融入项目建设,几个“大手笔”真正让人信服——
2015年,坚持城市扩容与提质并重,建成的北城大道、国道外迁(一期)和在建的达渝高速大竹南出口,拉大了城市主骨架,国道穿城而过的历史已被改写,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8.9%。
同时,新建的东湖大道、竹阳东路东段等13条主次干道互联互通。护城河治理一、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建成环湖健身大道、东湖广场、竹城1号广场,完成室内体育馆主体工程。南大梁高速公路杨家、月华出口建成通车,竹石路、马西路列入省道404线、202线规划,竹石路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完成国道318线、210线、竹周路等升级改造。
五年间,全县新硬(油)化县乡村道路2165公里,通车里程达3759公里;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580处,解决3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乌木滩水库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庙坝镇、石桥铺镇跻身国家重点镇。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1个、新改建新村和聚居点82个。
民生大项快速推进,“小项目”也不含糊。前不久,对于家住县城的农转非居民张维华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期盼大半年的“廉租房”正式入住了。在办完相关手续后,他来到了刘家坝惠民小区,打开新家房门,整洁明亮的房屋、完善的配套设施,让老张激动不已。当天,还有95户贫困居民领到了新房钥匙,大家都对新的居住环境表示很满意。
为确保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公开、公平、公正,该县实行入住户全部书面申请,通过受理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后,公开抽号确定自己入住的房屋。县房管局还公开招聘了物业管理人员,对小区进行管理和服务,并在该小区设立了办公室,协调相关事务帮助解决问题。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建设廉租房1600套、公租房1209套、经济适用房509套,总面积17.3万平方米,政府财政累计投入6.5亿元。
创新模式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感谢这位同志提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你提到的广场绿化和安装休闲座椅等问题,我们将责成县住建局、园林局和竹阳街道办事处协同加紧落实并解决,一定要让入住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解答的话音刚落,刚提问完毕的竹阳街道和平社区居民彭明纯带头鼓起掌来,会场上一片热烈掌声。
这是2016年3月14日,在大竹县2016年县城社区民生实事座谈会暨“一线常委会”上的一幕情景。
社区民生实事座谈,这在大竹已不是新鲜事。在2013年3月19日,该县就启动了“民生实事突破年”活动,迄今已连续实施了四年。每年都是采取“群众‘点菜’、干部‘下厨’”的模式进行,首先是县委成立包括县委常委、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县政府副县长在内县级领导干部的调研组,分别到城区各社区进行入户走访,认真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或建议,然后邀请社区(村)的“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党员干部和市民代表,召开民生实事座谈会,集中听取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社区群众急需急盼的“燃眉事”。
三年多的时间,民生实事的具体事项从7大类104项向5大类121项再向4大类69项的变化。总体类别和具体的事项明显在减少,不难看出,经过连续三年多的社区民生实事办理,群众关心关注的大部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仅在2013年、2014年、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3300余万元,累计办理民生实事279项。与此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民办实事电视公开承诺践诺行动”,并在县电视台年初承诺、年末践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阅,三年多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2709件。
民生无小事。关乎百姓生活的就医、入学、就业、文化等,点点滴滴无不是县委、县政府心头牵挂的大事。截至2015年,五年间全县民生投入累计达65亿元,2015年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70.9%;各类社会保险参保82.3万人次,累计帮扶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85.5万人次,城镇棚户区改造8166户。
又是一年春来时,喜看竹乡春意暖。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建设“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的突出亮点,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的 “接力”,未来大竹县的民生蓝图也会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