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 温暖人心——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生动实践(三)
24.01.2018 12:10
本文来源: 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1月18日,我省启用第三代社保卡,6014万多持卡人可享102项服务。到2020年,我省社保卡覆盖人群将超过7400万人。
1月17日,省政府督查室发布消息,2017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涉及的51个分项101个小项和2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五年来,我省持续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个切片,三个镜像,呈现出四川9100万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美好图景。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不断丰富完善的治蜀兴川总体方略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人们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省上下奋力书写的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越来越暖心,越来越和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担当,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月2日,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王东明轻车简从到雅安调研。他沿着名山区、芦山县的茶山小道、乡村步道进村入户,实地走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了解产业发展振兴等情况。
“我们家承包了5亩茶园,收入有保障”“我刚从地里回来,不知道你们要来,家里水都没烧,没法请你们喝自家种的茶”……看到省委书记,村民既惊讶又洋溢着喜悦之情。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对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是四川最大的省情。正是基于这样的省情,省委明确提出,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为本,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题破题。2013年,四川在十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8项民生改善事项,2014年变为19件民生实事,此后又增加为20件民生实事,涵盖扩大就业、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领域。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强调,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为老百姓办实事只增不减。近年来,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每年用于民生的比重达65%左右。
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由2013年的83%上升到2017年的91%。满意,显现出党和群众鱼水情深的融洽关系。
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四川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等制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成为常态。
心中装着人民,脚步丈量新风。全省300多万党员干部长期走村串户,接地气、养正气,接受群众检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四川还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群众向党委政府反映民生难题的重要渠道。仅成都市2017年即受理群众网络来信12.9万件,回复办理率达99.2%,群众满意率86.7%。
民生为本,就是在特殊考验、关键时期和得失取舍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面对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考验,“生命至上”理念贯穿救灾始终,受灾群众的救治安置被优先安排;面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蓝天、碧水、净土,一个都不能少;面对企业发展、民生改善存在的现实“羁绊”,勇于自我革新,以铁腕力度从群众最盼的领域破题、从最难的事项改起,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书写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行动,烙下鲜明的民生印记。
脱贫攻坚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聚焦重点,攻坚难点,四川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昭觉县“悬崖村”的小伙莫色拉博已成为互联网直播“网红”,他直播过村里钢梯取代藤梯、电网建设改造升级、通信信号全覆盖、旅游开发公司成立等新鲜事,不重样的话题有个共同主题:希望。
这个曾经让习近平总书记感到揪心的凉山“悬崖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让一个老乡掉队,同步奔康无疑是最大的民生。
去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
四川是全国扶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2012年底尚有贫困人口750万,特别是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占全省面积的76%以上。
将脱贫攻坚确定为“头等大事”,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工作摆位之高,前所未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脱贫目标,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作出部署,以全会形式部署脱贫,开全国先河。
——组织力量之强,前所未有。建立省领导和省直部门定点联系贫困县制度,统筹选派1.92万名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5万余名帮扶干部下沉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
——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1月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2个扶贫专项2018年度实施方案,这是我省连续三年印发,“3+10+N”政策组合拳越来越流畅。
——“绣花”功夫之深,前所未有。坚持以“六个精准”滴灌到人,“四大片区”一个一个出台对策,随着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端出了一盘盘攻坚“硬菜”。
一批批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巴蜀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到2016年,全省3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1.5%降至4.3%;2017年,全省108.5万人口脱贫摘帽;2018年,我省明确再让100万人口走出贫困。
着眼于48.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四川扎实推进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抓好藏区新居建设,实施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藏区社会民生事业水平大幅提升,藏区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根本性历史性变化。
见证和推动这些巨大变化的,不仅是藏区同胞,还有那些可爱的援藏干部。
去年5月,我省启动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在上一轮7市帮扶20县的基础上,扩展为9市帮扶32县,新增一批援藏干部深入藏区,参与藏区的发展。
“身虽单,意却坚。夙夜桑梓,无暇梦芳菲。明珠莫怪亲不为。愿为大爱,谱作汉藏情。”一位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干部,在援藏期间写了这首词,他已把德格县当作第二故乡。去年,全球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曾经的“川藏第一险”,如今10多分钟就可穿越,德格县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脱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如今,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在巴蜀大地上不断延展,曾遭地震突袭的芦山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满怀信心地迈上“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新征程。目前,随着省委全面部署和启动“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在温暖过冬的炉火映照下,九寨沟那惊艳的冬日雪景照向外界传递着讯息:我依然美丽,还将更加美丽。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实施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为抓手,持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膳食,有护理,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孤单。2017年,四川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508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四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
党的十九大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把握这一论断改善民生,就是要在新时代适应人民的新需求,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让老人更长寿、孩子更欢乐、青年人有更多机会。
过去五年,四川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17年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8.1%。经济发展使四川更有能力为每个人提供出彩的时代舞台。
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如何切好民生蛋糕,考验着决策层的执政智慧和民生情怀。
四川的答案朴实而有力: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用一个个有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民生工程,持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省连年实施的民生工程及民生实事,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情暖巴蜀大地。
2017年的民生账本,暖意浓浓——看就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8.87万人,实现目标任务的123.59%,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8.63%,占目标任务的113.63%;看教育,对801.4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费提供作业本,为352.0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解决28万名高海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取暖问题;看安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4万户,实现目标任务的151.1%,改造危旧房棚户区25.33万套,发放租赁住房补贴8.7万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改善民生,四川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仅在养老和医疗领域,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制度,率先实行退役军人养老保险关系省级统接统转办法,率先接受人社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评估并获得通过,率先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畅通渠道听民声,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更加贴近百姓需求。
去年,四川首次将农村电商发展纳入20件民生实事,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帮助农户线上销售特色产品,受到干部和群众交口称赞。
几年来,我省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一系列高密度的财政投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构建起全国战线最长、数量最多、服务最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延时开放,让四川人在家门口与丰富灿烂的人类文明成果近距离接触。
民生工程有“力度”,百姓幸福才有“温度”。一年一年的民生工程,不仅积累起带着温暖的庞大数字,也让一个个贫困群众绽开幸福笑容。
温暖不断接力。1月18日,省人社厅召开的2018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传出好消息,今年我省将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重点瞄准未参保人员实施精准扩面,着力提升全省参保覆盖率,努力实现2020年法定人群全覆盖。
汇聚治蜀兴川的磅礴力量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全社会呈现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进态势
去年底,国内首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电视剧《索玛花开》在央视一套热播。对于四川贫困村的群众而言,电视剧所塑造的扶贫第一书记王敏、周林,其实就在身边。
和村里人一起参加县上的藏舞比赛,引入种植大棚蔬菜,90后小伙易鹏带着母亲一起到乡城县香巴拉镇信沟村扶贫,当地传为佳话;脱下戎装,黄小军等46名退伍军人投身革命老区渠县决战脱贫攻坚的“沙场”,他们勇于吃苦、敢打硬仗,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可感可知的具体实惠,还进一步筑牢了党的群众基础,党民同心,汇聚起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磅礴力量。
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带动,是榜样,也是示范。
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将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的村子带富,人均纯收入提高至超过3.3万元。村民们说,姚庆英总能帮大家想得更多、看得更远。
感动于倒在援藏路上的德阳市人民医院原院长范天勇的事迹,德阳市人民医院继续扛起援藏旗帜,深入阿坝县、若尔盖县各乡镇,服务当地群众,无怨无悔。
享安居乐业之幸、政通人和之福,四川人民心怀感恩,谋发展,更自觉行动。
“永远跟党走”——在感恩广场5个鲜红大字的照耀下,浴火重生的芦山县龙门乡群众追求幸福新生活,开客栈、养蛋鸡、种蔬菜,“新龙门阵”不时摆出新内容。
“乡愁”美起来——邛崃市文君街道幸福巷一改往昔的脏乱差,背街小巷治理带动了文化寻根行动,小巷居民认领花木盆栽,人人投身管护,争创最美街巷。
仓廪实而知礼节,越来越多从民生改善中受益的四川人点亮“小橘灯”,促和谐,发光发热。
市民在交通高峰期为救护车让行的自觉行动,时常见诸报端;去年8月,60岁湖北老人徐复光突发疾病倒在成都宽窄巷子,危急时刻得到众人救治的老徐,记住了暖心如许的“四川好人”;九寨沟发生地震,导游和司机挺身而出组织游客紧急避险,社会各界踊跃而有序地参与抗震救灾……
日子美、心气顺,激发担当和作为。无论是党员干部、城乡群众,还是企业职工、创业者,他们在四川“两个跨越”的历史征程中,都在努力扮演着一个共同角色——“贡献者”。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开启了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新征程。蓝图绘就、使命如山,唯有初心不改、矢志奋斗,方可不负时代、一往无前。切实担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9100万四川各族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记者 张守帅 蒋君芳 邓嗣华)
本文来源: 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24.01.2018 12:10
故
事
四川启动脱贫攻坚“回头看”实现减贫108.5万人
(记者 何浠)四川省扶贫移民工作暨扶贫领扶贫与移民
全省扶贫移民工作暨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会举行
去年四川减贫108.扶贫与移民
携手共赴小康之约——2017年巴中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全面实现9.5万贫困人口脱贫、21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4.扶贫与移民
雷波举行脱贫攻坚动员誓师大会
1月19日,扶贫与移民
写在群众笑脸上的“答卷”——朝天区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张玉伟
2014年,朝天区精准识别出贫困村64个,贫困户7421户25518人。截至2017年底,37个贫困村、2053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困,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