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5年实施残疾人民生工程49项 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

10.09.2015  10:07

  □记者 李丹

  “东边来了只小山羊,西边来了只小绵羊……”9月9日,凉山州会东县小岔河乡的听障儿童刘子桐,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及小朋友们愉快地玩着游戏。而3年前,患有严重听力障碍的小子桐只能用尖叫和哭声表达自己的意愿。

  刘子桐的变化,得益于我省实施的“聆听世界”人工耳蜗救助工程,也是我省多年来始终如一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一个缩影。

  我省有622万残疾人,涉及全省1/5的家庭和2000多万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省在制度上、政策上、资金上多管齐下,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5年实施残疾人民生工程49项

  2011年,在我省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中,首次增设专门针对残疾人的4项民生项目,分别是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就业援助、残疾人扶贫解困、“阳光家园”计划等。这是省残联牵头的项目首次纳入全省重大民生工程,并占当年省委、省政府新增民生项目的近一半。为实施好这些民生项目,我省落实资金近3.35亿元,44.62万残疾人直接受益,投入资金量、残疾人受益面和得到的实惠均创造了历史之最。

  2012年,直接服务残疾人的6个民生项目被省委、省政府纳入民生工程,占全省“十项民生工程”63个小项的10%。共筹集资金3.9亿元,60余万残疾人直接受益,特别是首次纳入民生工程的脑瘫康复救助项目,使5804名脑瘫儿童获得救治;首次纳入民生工程的人工耳蜗救助项目,使333名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

  2013年至2015年,省政府先后将39项残疾人民生项目纳入当年的全省民生项目。全省通过残联系统投入资金28.8亿元,同比增长37%。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率先在全国建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从2014年起为重度一级残疾人每月发放不少于80元的护理补贴,为重度二级残疾人每月发放不少于50元的护理补贴,64.29万重度残疾人直接受益。

  为推动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省政府决定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每年提取8%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2011年、2012年省体彩金共有2800万元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省政府批准修建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省级每年在社区和特校建设残疾人全民健身基地50个。从2015年起,省级财政安排846万元,用于各地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

  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

  今年7月,攀枝花无臂考生彭超享受到每科考试时间延长30%的高考便利政策,取得603分的好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接着,彭超又被评为四川省残疾人自强模范,还当选为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火炬传递的火炬手。彭超说,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没有大家的帮助,他就没有今天的成功。

  为帮助像彭超这样的残疾人实现人生梦想,2011年我省开始全面推行在全国具有创新性的“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模式。通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一人一策”的多元服务机制,准确掌握残疾人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仅2014年,全省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共深入320多万名残疾人家庭开展入户调研,准确掌握了14941万条基本情况和2150万项次需求情况,为313万多名残疾人落实1988万多项次“一人一策”服务。2014年,“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模式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高奖;2014年,“开展‘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被写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

  如今,倍受网友关注的宜宾“倒立娃”颜玉宏结束了长达10多年用双手代替双脚、倒立支撑行走的生活,借助设备能正常直立;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双腿高位截肢的绵阳“北川可乐男孩”,创办了汽车美容馆,不但养活了自己,还为1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万源市金克禄等残疾人告别了危房,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阿坝州失明多年的苏体正等残疾人重见光明;广安市邻水县付代银等截肢残疾人装上了假肢……“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模式正在改变全省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