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丰产却滞销 愁煞种植大户

26.12.2013  12:41

      本网讯  (记者 陈杨)    巴州区关渡乡水果种植大户陆德今年很高兴,他种植的柑橘今年迎来丰产;他同时也很发愁,销路打不开,5万斤柑橘出现严重滞销。巴中晚报记者探访发现,今年雨水丰足,我市柑橘种植户迎来丰收年,但是与陆德境况相似的种植户并不鲜见。巴城市场,本地柑橘滞销,外地柑橘却成主角,到底是什么原因?

  丰产“大年”销售难 柑橘滞销令人愁   巴州区关渡乡云霄村二社的水果种植大户陆德,有着该乡规模最大的柑橘种植场。陆德介绍,今年他家种植的20亩椪柑至少要收获10万斤,相比去年的4万斤总产量,实在是丰产“大年”。但让他发愁的是,水果丰收了,销售却成了问题。   11月21日,正是柑橘大量上市的时节,但陆德家的柑橘才卖了1万多斤,每斤不到0.6元,现在家里库存了4万多斤,椪柑的保存期最多20来天,如果不抓紧卖出去,损失将更加严重。加上枝头上还挂着的椪柑,他想尽办法能够联系到的货单,粗略估计,他家还有7万斤椪柑无法找到买主。望着挂满枝头的果子,陆德没有丝毫的喜悦,只是愁着怎样才能把这堆积如山的椪柑卖出去。   陆德说,水果种植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也有产量不一的“大年”和“小年”区别。去年是产量不高的“小年”,但是4万多斤椪柑卖出了高价,批发价从1.3元到2元一斤,他家卖了10万多元。今年柑橘丰收,境况却比去年大为不如。   陆德介绍,不少种植柑橘的乡邻今年也面临着销售难的窘地。晚报记者24日、25日走访巴城水果市场发现,在巴州区甚至全市,其实还有大量的“陆德”。在巴城状元桥街附近,挑着柑橘叫卖的周大爷说,他来自巴州区甘泉乡七村,从本月初开始挑着柑橘到巴城卖,共卖出去2000斤左右,平均一天差不多100斤,大多以1.2到1.6元一斤出售,远低于去年每斤2元以上的零售价。“我家3亩水果地,全部种的橘子这些,年产7000-8000斤。”周大爷说,相比往年,今年买橘子的人要少一些,卖的周期也长一些。   本地柑橘受冷落 外地柑橘很走俏   24日,记者来到巴城江北状元桥街市场一家水果店,老板介绍,他们卖的本地红橘3元一斤,大概一天能卖50-60斤,“今年生意不好做,橘子没有往年好卖。”   在江北水果批发市场,多个水果店柑橘堆积如山。“去年平均一天能卖1.5-1.6万斤,一车大概1.5万斤,现在一天只能卖1万斤左右,一车也就赚个三四百元。”做橘类水果批发生意的老板马淑芬介绍。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巴中本地柑橘批发价最低达到0.5元一斤,但批发商并不愿买,宁愿从外地购买0.9元一斤的红橘,这是怎么回事?   马淑芬介绍,本地柑橘从种植到销售专业性还不够,培育出来的水果大小、好坏不一,即使是一棵树上的橘子都存在差异;本地老板的商业意识不强,供货质量不稳定,“同样是橘子,这一批货可能和上一批质量不一样”。   不少柑橘批发商介绍,他们卖的橘子都是从成都、眉山、重庆等地购来的,外地橘子不管是种植、销售都比较专业,成熟的果实都堪称上品,颜色光泽,个头还都差不多大,而且外地水果商很懂做生意,不存在一筐水果大小和质量不一的情况,还会有10%左右的让利,如果买一百斤,就只算九十斤的钱。“这样一来,我们宁愿买外地的水果,好卖一点,价钱也稍微能卖起来些。”马淑芬介绍。晚报记者随后走访发现,目前巴城市场上本地柑橘的零售价大多不超过2元一斤,但是外地柑橘价格大多在2元至3元一斤。   滞销有三大原因 折射产业发展不足   为何会出现丰产却难卖的现象?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卢庆云认为,具体而言有三大原因:今年气候适宜,巴中柑橘是丰收年,产量多了,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首先影响了价格;其次,现在市场上的水果更加多样化,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了,也对柑橘销售带来影响;最后,受燃油价格上涨影响,今年运输成本增加,中间批发商失去了兴趣,向外的销售订单也减少了,进一步加剧本地市场对柑橘的销售压力。   “如果深层次思考,这也折射出巴中本地柑橘种植业发展方面的一些不足,特别是不重视市场需求,产销脱节。”卢庆云介绍,巴中种植柑橘的果农都是零散种植,并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有所谓的规模效益。在生产和销售的对接上也存在问题,并没有实行订单销售,大多数果农都是等果子成熟了才开始找买家,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就是这种自找销路的方式大大制约了产品的销售。我市缺乏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也对产销带来了影响,卢庆云表示,对于像柑橘这样的水果,保质期并不长,如果能把这些水果深加工成水果罐头,不仅能减轻市场上对于新鲜水果的消费压力,也可以扩大销售渠道。   卢庆云介绍,巴中果农们目前的种植和销售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面向本地和“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市场。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下,巴中柑橘要和地理条件、产品渠道占优的外地水果竞争,并没有优势,在此情况下,只能以满足本地市场为主,当市场出现饱和,滞销在所难免。   卢庆云建议,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解决当前柑橘种植户的窘境。首先,果农们应和全市的各大超市取得联系,寻找销路;其次,向市、县区的农业部门寻求帮助,让其帮助联系专业合作社,运用同行业的营销渠道,扩宽外销的渠道;最后,由于柑橘的保存时间只有20来天,果农应该采取稻草覆盖、留树保鲜等方式,以延长成熟果的上架时间,缓解销售的压力,从而达到增加销售收入的目的。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种茶种菌更适宜   “从长远看,必须有较大的产业调整。”卢庆云说,应该继续对低产、低效果园的改造,加强果树的改良。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果树的品质,从而使本地的水果在口感以及品质上有所提升,受到市场的青睐。   “巴中特色产业比较多,其自身资源也比较丰富,其中茶叶、中药、食用菌、蔬菜等都作为特色产业在发展,而水果并没有列为特色优势产业。”卢庆云介绍,巴中由于气候、昼夜温差、积温、土壤等自然原因的限制,并不适合种植苹果、梨子等主要水果,比较适宜种植猕猴桃、葡萄等水果。   “现在市政府强力推进发展绿色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在2013年,全市新建茶、药、菌、菜特色产业基地18.61万亩,其中水果、花卉等其他经济作物新增面积0.14万亩,并且新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2个。在打造示范园区、打造农业品牌、加强开放合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卢庆云说,“果农们也应该抓住政策上的机遇,加快发展自身,转变种植模式,向着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进行转变。”   昨日发稿前,晚报记者再次联系上了陆德,他说,他的遭遇通过《巴中日报》报道后,他接到了不少水果商贩、超市、政府部门的电话,目前他滞销的水果已经从7万斤降到5万斤。“我仔细算了下,如果保护好水果,不让它们烂,到春节前后,我应该卖得完,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价格比我预想的每斤低了一两角。”陆德说,通过今年的遭遇,他认识到了先跑市场的重要性,也准备继续加强柑橘的改良,尽量让滞销的状况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