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村、户 成都迈入小康式精准扶贫时代

11.10.2014  10:03

(记者韩清华 杨雪 实习生张丽) 9月上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离成都市区几十公里外的邛崃道佐乡采访成都精准扶贫的典型事例:该乡鼎锅村四组徐志强是低保户,家中3人,由于其妻患有精神病,女儿读三年级,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务农,他在村上担任保洁员,月工资400元。2013年初,在“送鸡苗、扶产业、助增收”活动中,他接受了赠送的30只鸡苗,到年底就赚了2300多元。
  
  据悉,“送鸡苗、扶产业、助增收”是成都市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让扶贫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让真正贫困的人成为扶贫对象,成都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成都市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立了以县为主体,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精准扶持。
  
  成都通过精准扶贫和“送鸡苗”等特色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扶贫路径。最终达到相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确保相对贫困户实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经济稳定持续增收,到2017年全市同步实现小康。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确到村、户
  
  成都市2013年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19元,但是开发式扶贫的资金使用、对象范围、贫困真实性等弊端也逐步显露。由此,成都今年开始新一轮的精准扶贫,扶贫的对象精瞄准村、户,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帮扶,开始迈入到2017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小康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时代。
  
  成都曾在2013年确定并启动100个相对贫困村扶贫开发,2014年再次对相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而此次工作的重点除了扶持,更关键在于“精准”——精准识别、精准扶持。
  
  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介绍:“早期是输血式的扶贫,以贫困地区为对象,以解决基本生存为目标。第二阶段造血式、区域开发式的扶贫,引入企业带动扶贫,企业得到了发展,但是贫困农民不是受益主体,贫困状况和产业发展成为2张皮。现在成都进行精准扶贫,力图解决政府和社会资金到到村、到户,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
  
  成都市农委扶贫处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虽然成都的低保、社保已经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证在贫困线以上,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85元。但仍有部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农户生活比较困难。所以结合成都实际,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是贫困户?它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贫困户的真实性如何?要构建科学的贫困户瞄准机制,通过精准识别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
  
  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是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户。相对贫困村是通过对成都市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的村进行倒排序,最终确立100个村。
  
  成都农委扶贫处相关负责人说:“为保证扶贫的公平、公正性,相对贫困户是根据各区(市)县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状况的60%作为基础标准,再对劳动能力、健康、教育、住房、资源资产、家庭成员状况等进行综合评判,来确定是否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此外,通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组级初评、村级评议审查(公示)、乡(镇)级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市级备案的程序进一步确定相对贫困户的真实性。
  
  精准扶持资金使用权利下放到区、县
  
  一直以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唱主角”,但是在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中也存在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问题。因此,“权利下放”是当务之急。
  
  从2014年4月起,成都将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下放到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市)县,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强化地方责任。市上主要负责下达扶贫资金额度以及项目和资金监管,区(市)县负责审批和组织实施扶贫项目。
  
  实施精准扶贫后,切实做到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滴灌”。据了解,扶贫资金主要分为2部分,13年到15年这个阶段内,精准到100个村,分类制定帮扶措施。100个相对贫困村的贫困户由市级财政安排资金引导行业、社会资金进行帮扶。贫困村以外的,主要是由当地政府财政在15年之前予以安排资金引导行业、社会资金进行帮扶。16年至17年,根据当时的情况再来调整帮扶措施或者增加资金。
  
  据成都市农委扶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精准扶贫工作要按照挂(领导挂点)、包(部门帮包村)、帮(干部帮户)的要求进行。一是市级领导负责督查和总协调相对贫困村的发展。二是帮扶部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资金惠及相对贫困村,着力提升当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发挥好驻村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驻村干部要身体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善于分析总结、找准对策。同时,要明确自身工作定位和职责,积极参与事务,有针对性地做好“协调”、“帮助”、“引导”工作。
  
  产业扶贫变“输血式”为“造血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摆脱贫困,单纯的捐赠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消除贫困。
  
  除了财政扶持,如何引进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才是细水长流之计。根据《方案》,要妥善地完成精准扶贫工作,要突出产业扶贫,帮助相对贫困户依托种植、养殖及手工艺等家庭经济项目,实现稳定增收。据了解,仅去年扶贫村中开展“送鸡苗、扶产业、助增收”活动,就取得了贫困户纯收入新增1800余元的可喜成绩。今年,“送鸡苗、扶产业、助增收”已于5月启动,8月底结束,约赠送56万只鸡苗,1.4万余户相对贫困户受益。
  
  2013年10月,成都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曾下发《关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参与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每村优选1个社会责任感和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对口帮扶。企业将从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智力帮扶等多方面来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今年的企业对口帮扶工作已经启动,不少龙头企业已和相对贫困村对接上,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
  
  此外,“造血式”的扶贫要创新经营机制,扶持兴办能带动相对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构建相对贫困户长效增收的利益连结机制,使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有1家农业龙头企业或1个专业合作社帮扶带动,通过开发优势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相对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拓宽增收途径。要教育扶贫,加大对相对贫困户实用农业技术、创业就业能力等培训力度,救助子女入学,增强发展意识,提升自我发展综合素质。
  
  在引导社会扶贫方面,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投资式扶贫”,与相对贫困户结对帮扶,为其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子女教育、改善居住条件、社会保险等提供救助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