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朝天区新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

19.05.2014  11:07

实施全域新村建设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朝天区地处川陕结合部,幅员面积1613 km2,辖6镇19乡214个村,5.04万户20.9万人。是盆周山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地区。新村建设前,“地无三尺平,山高滚死鸡”、“重工制铧,轻工理发”是人们对朝天恶劣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的真实写照;全区城镇化率仅18%,缺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要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只有另辟蹊径。自党中央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朝天区坚持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集镇和居民聚居点建设为重点,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以新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路子。

        一、取得的成效

        朝天区始终坚持新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农业园区、村庄集镇、乡村旅游、农村文化等有机结合,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先后建成广陕高速、曾家山、沙曾平3条百里新村走廊,创造了全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曾家山模式”。截至2013年,共启动建设了生态小康新村138个,生态小康户23475户,分别占全区行政村的64%、总户数的47%。全区城镇化率达到29.1%,较新村建设前增加11.1个百分点。

        (一)产业增收支撑强劲。通过持续接力抓建,全区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全区核桃总面积达32.5万亩,产量2.04万吨;绿色蔬菜基地24万亩,产量65万吨;出栏土鸡158万只;食用菌产量(鲜)3万吨,产茧2万担。90%以上农户拥有持续稳定增收的骨干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自新村建设前的1936元增加到2013年的6045元,增长了2.1倍,年均增涨15.3%。

        (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累计硬化村组公路1537公里,建便民桥126座;建蓄水池(窖)4654口,安装引水管道836 公里,新建和维修渠系201 公里,改土6万余亩;电视入户率、电话普及率均达100%。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形成。

        (三)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建成居民聚居点178个,新建沼气22340口,改厨19004户,改厕17213户,改圈18392户,硬化院坝、入户路和庭院配套率达90%以上。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农村卫生整治和农民文明习惯养成,全面提升了人居环境。

        (四)社会化体系基本完善。统筹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配套和完善“1+6”公共服务体系,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医疗、养老参保率100%。

        (五)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村有固定的活动阵地,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村组事务群众参与率普遍提高;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管理更加民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基本形成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城乡一体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朝天区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多项新村建设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坚持“一盘棋”规划。按照“每年启动一线,逐年连线成面,扩面连片,逐步实现全域覆盖”的思路,全区统筹规划了覆盖全域的5条新村走廊,336个新村聚居点,把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民居、公共服务及基层组织等同步规划。同时,由区新村办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参与,前一年下半年即对次年要启动建设的村组和农户进行逐户、逐项规划,做到家家户户有特色产业支撑,能均等、同质享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二)实行县级领导挂联承诺制。区四大班子一把手分片包干,副县级领导联系到村,签订承诺书,明确需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全区通报。

        (三)健全政策奖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对特色产业、民居改造、环境整治、供水供电、农村公路、医疗、群众文化、政务服务等项目出台统一的奖补政策,农户项目以自建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公益事业则通过争取相关项目或吸纳社会资金,按一事一议办法,农户投劳或适当筹资兴办。

        (四)整合项目,多元投入。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农口及涉农项目进行集中整合安排,切实加大新村建设财政投入;出台特色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奖励办法,大力吸引信贷、社会资金进入,初步统计,全区新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融资或吸纳社会资金超10亿元。

        三、几点体会

        科学决策是基础。立足于落后的现状,朝天的决策们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集民智,纳民言,认为朝天虽自然条件受限,但地处交通要塞,区位优势突出,具备集聚人口、集合社会发展要素的优势条件;经济结构虽单一但林地、矿藏、农特产品等资源富集,且气候独特,适宜规模发展特色经济。故而果断决策以新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科学的决策产生了杠杆效应,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统筹规划是关键。坚持一盘棋统筹规划,强化各行业、各领域之间的关联,避免各自为阵;规划中既聘请专业规划设计人员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也有地方乡土人才参与,专群结合,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建设中坚持一张蓝图汇到底,不以长官意志随意调整规划,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

        农民增收是核心。培育特色产业是新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保证农村千家万户都有持续稳定增收的骨干产业项目,新村建设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广泛开展新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农户主体是根本。农民群众是新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主力军,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才能全身心投入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能加快推进。

        机制创新是保障。不断总结和完善建设机制,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切入点,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贫困山区也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广元市朝天区委农工委副主任刘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