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在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06.07.2015  12:46

  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已经进入了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今天,我们在汉源县召开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上午,大家参观了九襄镇三强村、清溪镇永安村、双溪乡申沟村的五个点。所到之处,特点突出、亮点纷呈,眼界大开、耳目一新。汉源助农增收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刚才,部分市州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作了发言,交流了农民增收形势,各地都有很多好做法好经验,大家要互动交流互相学习。下面,我再就上半年增收形势和下半年增收工作谈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关于上半年的增收形势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呈现出农业一枝独秀,农村风景独好,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态势。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预计夏粮总产增长1.5%,油菜籽总产增长1.9%,蔬菜产值增长3.1%,水果产值增长8.4%,茶叶产值增长25.3%。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上半年林业产值增长18%。猪粮比价从年初的5:1,提高到目前的5.7:1,畜牧业稳步回升,渔业产值增长5%。

产品价格稳中有升。1~5月,粮食价格上涨2.6%,猪肉价格上涨2.6%,禽蛋价格上涨2.9%,蔬菜价格上涨3.6%,水产品价格上涨1.4%,肥猪价格14.8元/公斤,生猪养殖重返盈利区间。

加工工业快速增长。白酒、肉制品、粮油等重点产业和精制茶、调味品等特色产业增势明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增强。1~5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21.3亿元,增长7.5%。

新兴产业蓬勃兴起。1~5月,乡村旅游收入645.14亿元,增长24%。上半年,国家和省农村电商示范县交易额超过75亿元,增长超过40%。供销社系统深入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实现经营额180.4亿元。

劳务收入稳步增长。强化劳务技能培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服务,招工、求职方式由传统市场拓展到互联网市场。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52亿元,增长10.9 %。

新村建设如火如荼。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与区域发展规划、扶贫攻坚计划紧密衔接,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综合载体。上半年,全省减贫30万人、占年度目标的27%。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等重大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建设等试点有效推进,拓宽了增收空间。

惠农政策继续强化。省财政安排农业资金270.4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费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较快。支持贫困群众参与农村项目建设,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量化到集体组织成员,增加了农民收入。

调查统计部门预计,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也要看到,农民增收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宏观经济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村资产资源还没有盘活,自然灾害影响增产增收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我们要把握有利形势,正视困难问题,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卓有成效地抓好助农增收工作。

第二,关于下半年的增收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省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个高于”,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很大。要继续把助农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强化责任、拓宽渠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适应新常态,培育新业态。

今年4月开始,省委农工委牵头开展了农民增收新型业态专题调研,大家普遍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趋势,一些新型业态悄然兴起。比如,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村电子商务加速融合,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快等等,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助农增收的成效正在凸显,要适应新常态,培育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养老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与现代农(林、牧)业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扶贫开发攻坚等紧密结合,选准主攻方向,做大主导产业,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农旅结合、文旅融合,一二三产业互动,培育农民增收新业态。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引进大型电商、星级酒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到农村兴办乡村酒店、电商中心、创意基地等,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引导农户家庭兴办农家乐、新型农场农庄、日间照料中心等经营实体。推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构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通过专业合作,参与新兴产业新型业态经营。

优化农业结构,壮大特色产业。

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奏好交响乐。突出四川特点,优化农业结构,壮大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

挖掘增产潜力,大力扶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果蔬、茶叶、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

突出比较优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抓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气候、水土、物种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节粮型畜牧业、优质水产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

坚持品质至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和气候品质农产品认证。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强化创新驱动,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建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多渠道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

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

把握农民工就业新特点新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巩固提升劳务经济质效。

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电商、物流、旅游、酒店等新兴职业人才。以农村新生代劳动力为重点,实施技能提升计划,提高青年农民工就业能力。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利用招聘网络平台,发挥线上人力资源市场功能,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做深做细就业帮扶,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推动企业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支持农民工参与工资集体协商,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日常监督,落实欠薪处理责任,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增收活力。

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产权确权之后,要实现权益价值,必须把资产激活,才能转变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

土地流转要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以发展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实现更大效益。

成都市温江区、德阳市什邡市等9个县(市、区)要抓好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

泸县承担了中央土地制度改革宅基地退出试点,郫县承担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要通过探索,走出一条风险可控、操作性强、农民满意、集体受益的改革路子。

全省选取了10个区县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既要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关系,又要保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把农村撂荒土地、可用林场、可用水面、集体闲置房屋与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运动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业主盘活资源,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把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后留下的老旧宅院和闲置农房,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农村养老、现代民宿等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联合经营、资产入股、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使其成为农民增收来源。

鼓励利用农村闲置资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财政补助项目,探索由其持有、管护和经营财政补助形成资产的具体实现形式。

强化政策支撑,促进农民受益。

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新型业态培育,继续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工作。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要向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农村开展各类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

关于支持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农民增收工作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请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认真修改。

同志们,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体现到认识上,又要落实到工作中。市州党委政府要督促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党委政府抓好责任落实。县市区党委政府要落实好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深入研究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省直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