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县打造幸福美丽“川北农家”

25.02.2014  12:01

(通讯员 杨永)旺苍县立足盆周山区自然资源禀赋,以“三片一园”(西河高新农业示范片、普(济)木(门)红色文化产业示范片、北部山区旅游新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以新农村综合体和新型农村聚居点为抓手,着力打造幸福美丽“川北农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强力推进全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突出“六位一体”构建现实建设推进路径

 

按照“全域旺苍”美丽幸福新村总体规划,围绕茶叶、核桃、畜牧、杜仲四大主导产业,突出中部高新农业示范区、南部标准化农业建设区、北部连片扶贫开发区三大板块,配套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品牌建设、连片扶贫开发、科技支撑五大工程的农业“435”发展方略,从总体上始终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到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核心——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要求——统筹规划、确立主导、整合资源、组装配套、成片成带、梯次推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原则——城乡一体、产村相融,生态优先、产业先行,农民主体、引领示范;形式——以新村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为突破性载体,把旧村庄改造提升与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相结合,打造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前庭后院、瓜果蔬菜、鸡犬相闻、鸟语花香的田园新居;任务——每年分别启动一个市、县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新建20个、提升10个生态小康新村,当年完成4000户“川北农家”生态家园户建设任务。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山区特点、富有时代特征、具有旺苍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路径。

 

二、突出“五推一建”规模建设新农村综合体

 

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贫困山区实际,着眼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等综合治理,着手改善农村生活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生态建设和村庄规划及人居环境治理。到2013年底全县通村公路硬化率85%、农户安全饮水率90%、农电改造率70%、通讯覆盖率99%、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率60%、农村公共事业设施标准化率50%;田网、路网、水网、林网、讯网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大为改观。

 

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依托山区禀赋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为方向、产业化经营为途径,按照“产业先行、产村相融,产园一体、园村融合”要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组织经营模式,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整合,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实施好特色林产业、现代畜牧业,到2013年茶叶、核桃、杜仲为主的特色优势林产业规模达到120万亩,以优质生猪、土鸡为主的特色优势畜牧业养殖规模达到400万头(只),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持续推进新型村庄建设。按照“全域旺苍”理念,搞好“川北农家”民居设计。注重“适度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有重点地保留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院落民居,将新村建设与保护农村地域文化建筑、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相结合,与体现红色经典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特色产业文化的文化旅游及养生养老生态乡村游相结合,着力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川北农家”,加快建成川北特色、田园风光、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按照“一定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做到全覆盖”要求,坚持社区综合服务与“1+6”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相结合,建设标准化村“两委”办公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手段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的公共服务,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增强村民幸福感。到2013年“1+6”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达到15个,公共服务的加速延伸极大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持续推进农村新型社会管理。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社会管理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平等参与为途径,构建政府调控功能与群众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良性互动的农村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建强农村基层组织。根据区域和人口、产业和分工、城镇和农村不断变化新格局,建强村“两委”班子尤其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注重把农村能人、回乡创业人员培养吸纳进党组织。全面推进“村(社区)党支部(总支)+网格化党支部+功能化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户”梯次链接。切实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新农村建设。

 

三、突出“四新一改”健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以项目为抓手、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增加 “三农”投入。2013年全县整合资金达到3.58亿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对新村建设的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1.29亿元投向“三农”。通过推行竞争性比选、以奖代补、村民自建、“一事一议”投资投劳办法,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启动、信贷支持、部门帮扶、业主带动”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破解“全域旺苍”美丽幸福新村农家建设投入难题。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和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创新建管机制。在确保与规划相符、格调一致、风貌统一的建筑特色和整体效果基础上,推行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创新BOT建设管理经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企业(公司)投入新村建设。在管护机制上,推行“一长四员”(自主推选的物业管理协会会长和卫生保洁、治安安全绿化、水电管理员)村居(社区)自主管理(护)模式,增强自主管理(护)、自我服务能力。

 

创新推进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相关责任,落实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并纳入绩效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办法,强化督促检查,逗硬考核奖励。严格实行任务倒逼、目标倒推、工期倒排、责任倒查等措施,做到户建卡、村成册,按规划实施、建成销号。

 

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3年全县流转土地累计达到8.1万亩、引导土地入股、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各类信贷资金达到2.3亿元;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小农水”产权抵押等业务,全县受益农户1.2万户、受益农村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108个,已累计办理林权抵押金额达到3.95亿元;有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2013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20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