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川]盘活牧区旅游资源 高原乡村筑起贫困牧民“小康梦”
俄达门巴村(木雅圣地景区)晨景
(记者雷兹) 从游牧到定居,从帐篷、草坯房到明亮、宽敞的砖房、楼房。红顶白墙的新居,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忙着装修的村民,还有不时传出的欢笑声……在脱贫攻坚工作推动下,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俄达门巴村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平均海拔3550米,地势多为高原丘陵地形,是典型的高寒藏区贫困村。全村有171户724人,其中贫困人口37户144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仅1900元。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政府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藏区文化内涵,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穷人变股民、牧民变市民”的旅游脱贫之路。
“企业+资源” 资源变资产
通过挖掘资源优势、完善政策和引进龙头企业,俄达门巴村搭建起了旅游资源和市场经济的桥梁,实现了“资源变资产”。
四川省委统战部下派挂任俄达门巴村的第一书记井钟介绍,经过充分评估和论证,俄达门巴村地处康定东部贡嘎山环线、南部亚丁环线和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带“两环一带”旅游发展格局的门户,318国道线横穿而过,该村所在地集藏区文化、游牧资源、交通节点为一体,是川藏线上的一块璞玉,潜力巨大。
近年来,着眼甘孜州旅游发展定位和俄达门巴村自身优势,康定市政府对旅游资源进行了策划包装,并提出了土地、用电、信息等配套政策。通过引进企业实地查看,召开项目推介会等方式招商引资,努力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俄达门巴村脱贫问题。
2015年4月,康定市政府与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责任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规划在俄达门巴村投资1.8亿元,开发康定木雅圣地景区项目,对旅游产业全新打造,承诺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优先安置牧民特别是贫困户就业,与村上建立利益联结和补偿机制。2016年8月7日,四川首个以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俄达门巴旅游景区开园,“资源变资产”的模式走进了高寒牧区。
牧区变景区,泥巴路变成景观大道
“新建+保护” 牧区变景区
公司加快打造新景区,完整保护和充分利用了原有牧区的特色,加之各级政府和部门完善配套设施,俄达门巴村实现了“牧区变景区”。
据介绍,围绕把俄达门巴村木雅圣地景区打造成山地观光、阳光宝地、净化身体旅游的目的地,旅游公司从2015 年6月至今,已投资1.5亿元,建成16.5公里旅游和牧民出行道路,建成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平台、骑马场等景点设施,修建完成了松赞贡布迎娶木雅公主嘉姆尊雕塑的木雅文化展示广场、木雅藏族风情街和嘉姆尊酒店,建成了两大特色旅游带一条风情街,形成了旅游支柱产业。
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原牧区?井钟介绍,经过政府和公司协商,木雅圣地景区在规划理念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保留藏区群众生产生活原貌的原则,依山就势打造旅游景点,对草场、牦牛、住房全部保留,“牧民没有因为景区建设而搬迁,群众利益得到保护。”同时,政府整合牧民定居、易地扶贫搬迁等资金,帮助牧区贫困群众修建住房,完善功能,鼓励适当发展牧家乐。“在景区,牧民放牧、生活和游客旅游、体验生活完美相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井钟介绍,在发展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省委统战部作为帮扶部门,全力当好俄达门巴村的“总协调人”,积极协调好当地政府、社会力量和牧区群众的关系。一方面协调高等院校、专家团队和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帮助编制脱贫规划,制定发展方案,搞好企业对接服务。“另一方面协调交通、电力、水务、电网等部门着力解决水、电、路、通讯等制约牧区和景区发展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帮扶单位积极协调改建折多山垭口综合服务区,完善 14 个路沿加水点功能,形成了覆盖餐饮、停车、住宿、加油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综合服务区。
闲置的牧民定居房变成别墅酒店
“股份+资产” 穷人变股民
俄达门巴村通过整合现有资源资产,与景区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利益机制,37 户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穷人变股民”。
据介绍,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入股,村上以草场、滩涂、房屋、牲畜等自然资源和公共设施入股景区,公司从景区项目建设开工之月起,每年对村上进行一定款项的补偿,补助款项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项目过程中涉及的资源、设施相关的补偿费用。同时,村上和公司签订了协定,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双方议定收益按照2:8 的股权分红,村集体资源折资占股 20%,公司投资占股 80%。
与此同时,村集体充分盘活贫困群众闲置资产,将国家投资建设的49套牧民定居点闲置房屋统一打包租借给景区,“公司将闲置住房重新装修后,改造成高原别墅,供游人居住。”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景区每年向贫困户提供5万元租金,另一方面,景区吸纳贫困群众回家当服务员和保洁员,人均年增收达1万多元。
此外,村民们还能享受到保底收益分红。上述负责人介绍,在景区没有任何盈利的情况下,村上每年保底分红85万元,其中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19万元。
贫困户卓呷在酒店就业成为服务员
“就业+保险” 牧民变市民
除了以上的种种举措,通过就业扶持和购买保险,牧区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充分的就业和医疗养老保障,实现了“牧民变市民”。
井钟告诉记者,通过扶持和引导就业,旅游公司在木雅圣地景区建设和运营期间,优先安排当地牧民特别是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景区的保安、保洁、餐厅、游乐项目等服务性的岗位上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实行同工同酬。
为促进牧区群众更好地就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免费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到成都培训。“目前已经上岗48人,预计明年将达到138人,全村所有青壮年几乎可以全部就业。”井钟认为,这一就业方式不仅增加了牧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收入,还彻底改变了牧民们以前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家严格按照公司的纪律和文明礼仪要求,上班下班,逐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解决就业的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创业。围绕景区建设发展,村集体与公司合办了砂石厂,鼓励牧民积极投资购买20辆运输卡车,运输建筑物资,井钟算了一下,仅此一项,村民就能收益30余万元,村集体可分红5万元。同时,在帮扶部门的引导下,村上37户贫困户此前购买和饲养了370头牦牛,“按照每头牛一天产3斤奶,牧户牧民每年可实际增收11340元,基本解决了37户建卡贫困户的脱贫问题。” 井钟说。
除此外,旅游公司在景区建设或运营期间,对在籍的全部牧民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每年免费出资40多万元购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方面解决了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养老问题,彻底解决掉牧民的后顾之忧。”井钟介绍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省委统战部省职教社组织俄达门巴村民进行双语培训
俄达门巴木雅圣地景区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