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新风貌新房新生活
7月10日一大早,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枫香坝里,村民杨连章正在打扫院坝。他的身后,是一栋一楼一底、青瓦白墙配有雕花实木窗的四合院。
“自从我们建起了三合院和四合院,不少城里人都来村里旅游呢。”杨连章告诉记者,枫香坝原来就是一个大四合院,因年久失修,原先居住于此的15户人家陆续搬走了不少。“现在可好了,村里修聚居点时按原址复建,3个四合院里住了19户人,大家就像回到了以前,热闹极了。”
2011年,我市启动“巴山新居”工程,五年来,不仅让数十万人搬出了土坯房,过上了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巴山新居建设也在不断探索宜居宜业新家园的新模式,“三合院”“四合院”正是前进路上的又一重大举措。
最节约
每户可省30-50平方米土地
今年6月中旬,在山沟沟里住了几十年的枫香村贫困户杨林搬进了村里新建的巴山新居“四合院”。新居宽敞明亮、水电气全通,出行便利,与杨林一样先后搬入新居的23户79名村民都表示很满意。
“我们原来住的是土坯房,条件非常差。新房子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我只出了不到1万元。”杨林说,“过去村上有人自己建房,花销可是十几万呢!”
通过建设“三合院”或“四合院”,枫香村有效改变了建房点多、面广、分户建房附属设施(院坝、圈舍、入户路)占地面积大等状况,节约出大量土地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每户节约土地30-50平方米,充分发挥了单位面积的土地效益。
在枫香村相隔不远的赵垭村,规划入住32户的“三合院”“四合院”巴山新居主体已经竣工,预计8月初村民就能住上新房子。赵垭村“第一书记”赖骏介绍,该村是巴达高速青凤镇收费口的第一村,交通十分便利,如今前来投资创业的大户不少。但赵垭村土地不多,如何在建新居时最大限度节约土地,成了最头疼的事。
多番考量,村里提出把聚居点建成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让户与户之间共用墙壁、院坝、屋面山花出檐、公共用房、共用梯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户可节约13.3万元;农户自身每户节约2万元左右的建房成本。“对农户而言,采用‘三合院’‘四合院’模式建巴山新居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了建房成本,他们用最少的钱就住上了新房子。”赖骏说。
“我们都很期待住进新房子。”村民孙龙贤跟记者说道,他现在每天干完农活都要去看看新房子的进度,眼看着小青瓦、白墙、红栏杆的三合院建起来,一家人都十分期待。
最故乡
建乡愁最浓的川东北民居
泥泞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三合院”“四合院”,休闲广场、卫生室、公厕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巴山新居聚居点建设时,依托“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坚持“一个新村就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打造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三合院’‘四合院’模式的新居是当前乡愁最浓的房子,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市委统筹委工作人员介绍,“三合院”“四合院”是川东北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建筑布局、建筑风貌都是川东北民居的典型风格,承载着川东北人民的居民文化、乡愁记忆。同时,这种建房模式注重生活元素与生态要素互动、村落风貌与民居风格统一、自然本色与文化本底相融。在建筑景观中突出川东北民居特有的坡屋顶、小青瓦和砖木结构等元素,汲取了“院落、檐廊、石板路、木门窗”等传统地域符号,唤起人们浓浓的乡愁。
事实证明,“三合院”“四合院”新居既满足了村民住进好房子的愿望,更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在平昌县龙尾村,过去的刘家大院经过修缮提升,形成的“三合院”“四合院”不仅改善了当地20户村民的住居环境,村民们还将多余的房间对外出租,一个房间一年租金为1000元,切实解决了收入单一的问题。
刘家大院贫困户刘三远家的老屋经过“三合院”“四合院”模式改造后,房屋面积变宽了,他对外出租了其中的5间房屋,一年租金就有5000多元。
枫香村和赵垭村,按照建新居就是建景点的思路,结合七彩林业、3D画廊、微田园等具有观赏价值的农林产业,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景点。当前,村两委正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村民开办农家乐、经营民宿、出售农副土特产品、进行接待服务、参与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引导农民从从事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向从事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实现旅游扶贫有落点、有载体。
最和谐
构建新型文明邻里关系
年过六旬的赵垭村村民刘全科一家在半山腰住了几十年,由于社道路不通,自然条件差,方圆几百米只有他一户人。
“平时和其他村民接触少,关系也不亲近,有时候开村民大会,感觉自己就像个外地人。”刘全科说,“孤独住了几十年,现在终于要搬进‘三合院’了,听说我们的院子里安置了8户人,以后孙子放学回家也能和小朋友玩耍了。”
不仅刘全科一家,在全市的不少农村,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占多数,住进“三合院”“四合院”有利于形成新的聚居关系,实现邻里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扶持。
“听说我住进了19户人的大‘四合院’,在外工作的儿子终于放心多了。”枫香村村民杨登书说,自己年龄大了,儿女平时不在身边,有个病痛也找不到人帮忙。现在住进“四合院”,邻里之间只隔一道墙,平时谁家蒸个包子,都要给邻居送两个尝个鲜。“有啥事邻里之间都是主动帮忙,比以前单家独户住着方便多了。”
农村住房不断“升级换代”,住进“三合院”“四合院”的村民不断增多,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同时,邻里之间难免有矛盾,有些磕磕绊绊。那么,对于新模式的巴山新居里的村民,又是如何和谐相处的呢?
“我们主要是用村规民约进行规范和约束。”枫香村村支书熊长辉介绍,每个“三合院”或者“四合院”都由住户票选出一名“院长”,院长负责平时调解矛盾纠纷,督促住户打扫各自区域内的卫生。同时,村里还利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等机会开展村规民约宣传,培养村民好的生活习惯。
■相关链接
我市出台《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搬迁工作的意见》鼓励搬迁对象建“三合院”“四合院”等联体房
7月1日,巴中正式出台《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搬迁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我市对“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任务、搬迁对象、安置方式、补助标准等做了明确规定。
《意见》指出,住房建设可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等方式实施。旅游环线、产业园区、重要节点的住房建设原则上采取统规统建。鼓励搬迁对象合户建房,提倡建设体现巴山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等联体房。
中国特色“三合院”“四合院”建筑特点
三合院没有四合院的倒座房,也就是大门侧面的房屋。街门也会由于院子面积的狭小,而采用随墙式的街门。区别于大部分四合院的屋宇式大门。
三合院不能说是四合院的前期,应该说是四合院式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衍生物。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中国民居形式的典型。比三合院更讲究。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合院。都可以理解为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就是四面房屋,或者三面房屋和一面墙围成庭院的建筑格局。
巴中传统“三合院”“四合院”建筑代表
红四军总医院旧址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包括总医院部、政治部、医务部和总务处旧址,以及其下设的医疗机构,属军、政、医三合一的军级机构。整个建筑均呈三合院布局,土木结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
恩阳古镇
古镇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街市格局,记载着历史的82株古榕树点缀于古街巷间,错落有致、层叠弯曲的街市空间与自然起伏的地貌,体现出古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有效地保护了古街道封闭的街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