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寨+”为扶贫注入新动力
马边以彝家新寨为突破口,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记者 刘志刚 余义勇刘若辰
初冬时节,“姆河达斯”文化旅游节的热度还未散去,马边的山山水水就已弥漫着彝族新年的气息。在一个个彝家新寨,村民们忙着打扫新居,置办年货。
美丽的彝家新寨,让彝族村民住上了好房子,实现了祖祖辈辈的期盼。五年来,马边彝家新寨建设投入9.7亿元,建成150个村,受益农户11000户,脱贫3万余人。马边还以彝家新寨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扶贫开发注入新的动力。
“新寨+帮扶”
吉胡拉根: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屋外微田园收拾得井井有条,屋内窗明几净、宽敞整洁。彝族新年前夕,荍坝乡会步村罗格坚芝一家高高兴兴搬进彝家新寨的新居。望着漂亮整洁的客厅卧室,还有政府送来的取暖炉、储物柜、电视机、餐桌和碗柜等“五件套”,罗格坚芝笑得合不拢嘴,“跟以前住的茅草房比,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罗格坚芝一家是马边实施精准扶贫的受益者。“在省市‘五个一批’的基础上,马边创新增加‘彝家新寨安置一批、定点扶贫帮扶一批、小额信贷支持一批’,组成‘八个一批’扶贫方式,确保每年脱贫约6000人,到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马边县委书记郭正强说。
烟峰镇彝家新寨的建卡贫困户吉胡拉根同样喜事连连。吉胡拉根身体残疾,妻子体弱多病,3个儿女都在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最近,对口帮扶他家的乡镇领导帮他家种上两亩茶叶,残联又送来70只土鸡苗。“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马边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推行“六不准四优先”精准识别法,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员、享受低保、因病因灾致贫和“三房”户优先纳入识别范围,精准识别出贫困村95个、贫困人口8796户30585人。
翻开马边《精准扶贫5年实施规划》:落实1834名干部与8796户贫困户结对帮扶,逐村逐户量身制定发展规划,差异实施医补到家、阳光工程、产业项目等50条帮扶措施,今年以来已落实帮扶措施2981项,脱贫人口5695人。
“新寨+产业”
袁明芝:带动80多户共同致富
望着整齐划一、设计规范的新建二期兔场,兔场负责人、民主乡光华村彝家新寨村民袁明芝干劲十足。“养长毛兔让我脱贫致富,去年我又建起合作社,带动80多户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目前一期长毛兔共有1500只,二期建好后,规模还要翻番。”
减贫脱贫,关键在产业。近年来,马边县积极培育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民主乡光华村就是“造血”成功的彝家新寨样本村。村主任阿依子哈告诉记者,省纪委、监察厅对口帮扶光华村以来,不仅完成彝家新寨住房和配套设施建设,还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成立金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长毛兔养殖场,种植800亩“川早一号”优质核桃和2325亩白竹、养殖狼山鸡5800只。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680元,比上年增长13.27%。
因地制宜引导发展主导产业,实行“一村一品一特色”。下溪镇珍珠桥村种植“马边绿一号”茶叶220亩,大竹堡乡新山村种植核桃150亩,梅子坝乡楠木坪村建设500亩高产马铃薯示范基地……全县林、茶、畜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1.5亿元。
马边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说,在抓好精准扶贫基础上,马边结合彝家新寨建设,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战略。每年规划20个贫困村,每村投入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等,确保实现通路、通电、有幼儿园、有便民超市等“七通七有目标”。今年已实施彝家新寨、整村推进项目27个。
“新寨+旅游”
杨成银:我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海拔1300余米的民主乡玛瑙村苗家新寨四周风景迷人,这里是乐山市最大的苗族聚集点。火锅店“苗小豆”新开业不久,老板杨成银在厨房里忙碌,“今天有两桌已经预订的客人。前几天刚闭幕的花山节期间,我这里每天都坐满了客人。今后游客肯定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会越来越好。”随行的民主乡乡长喻明书告诉记者,玛瑙村苗寨联合马边本土企业,依托“公司+集体经济”模式,成立旅游文化传媒公司,整体打造苗寨旅游项目,共同经营,按股收益。
而在全省最大的彝家新寨烟峰镇里,首届民俗文化节正进行得如火如荼,3万多游客慕名而来,正在装修的烟峰商业新街即将开街。烟峰镇副镇长柒玉梅介绍,烟峰彝家新寨是到国家5A景区大风顶的必经之地,烟峰村最近还被列入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
在彝家新寨里,记者被一幅《烟峰旅游规划图》吸引。规划图中,以彝家新寨为核心,周边的茶园、梯田、牡丹花海、彝族文化博物馆等特色景点环绕四周。柒玉梅告诉记者,“烟峰彝家新寨的旅游开发注重与周边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生态农业融合,打造有特色的‘新寨+’带动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还要与农民增收相融合。据介绍,马边县每年安排县财政收入的2%支持新寨旅游发展,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开发民族服饰、彝绣苗绣、器皿、银饰等旅游产品,开展彝家乐、苗家乐等旅游服务,力争到2019年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