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探索“12345”教育扶贫新模式 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9.06.2017  18:10

 

华蓥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对象致富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12345”教育扶贫模式,构筑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在广安率先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一、紧盯“一个目标”,以最大决心、最强保障推进教育扶贫。坚持把教育扶贫摆在脱贫攻坚重要位置去谋划去推动,创新扶贫举措,加大资金保障,补齐脱贫奔康短板,致力闯出秦巴山区教育扶贫成功之路,力争在全省树旗帜立标杆。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坚定信心谋突破、下定决心动真格,按照“小县办大教育、大教育促大扶贫”工作思路,优先投入2.4亿元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尤其是贫困村校点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新改建学校32所,在广安率先实现“三通两平台”全覆盖,惠及学生3万余名。

二、创新“两校互动”,以最简程序、最短时间落实帮扶举措。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扶贫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包村学校(即教育系统干部分片联系的32所公办学校)、贫困生就读学校“两校互动”帮扶工程。 包村学校 负责摸排、核实、统计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入户解读帮扶政策,发放帮扶资金;贫困生 就读学校 负责跟踪帮扶贫困学生课业学业,免除贫困学生相关费用。通过“两校互动”,全面实现教育扶贫信息共享,缩减贫困家庭教育帮扶申请、审批等中间环节,避免群众“走弯路”,保障贫困学生帮扶政策应享尽享、便民便捷。

三、严格“三包责任”,以最严纪律、最硬作风确保全员参与。 坚持干部包校帮扶, 组织教科体局75名全体干部职工定点帮扶全市41所学校,督促指导学校落实教育扶贫责任。 坚持学校包村帮扶, 按照“每个中心学校均要包村,每个村均要有责任学校联包”的思路,明确每个乡镇中心学校分片联包3至8个村,包干负责责任区域内贫困学生教育帮扶工作,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如:针对部分贫困学生因自尊心强不愿承认贫困学生身份、不愿在就读学校公开领取帮扶资金的问题,将其作为专门课题立项研究,采取包村学校“送钱上门”等方式兑付帮扶金,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坚持教师包生帮扶, 实行全市3000名教师与1561名贫困学生“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学习辅导、感恩教育、扶志教育,让贫困学生安心上学。

四、实施“四网兜底”,以最优政策、最实举措温暖贫困学生。 密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帮扶网, 在全面落实中省贫困学生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地方财政投入260万元,新增贫困幼儿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午餐、高中生住宿免费项目;扩大贫困大学生生活补助享受范围,将补助对象从中省明确的2016年、2017年新入学人员,扩大至所有在校贫困大学生;提高贫困大学生生活补助标准1000元,补助金额从中省明确的4000元/年提高至5000元/年。 密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惠性资助网, 对非建档立卡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面实行学费免除、生活费补助、助学贷款等普惠性资助,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密织教育扶贫救助专项基金网, 设立教育扶贫救助专项基金300万元,对已享受教育帮扶政策但仍存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专项救助,目前,符合救助条件的9名贫困学生已全部纳入救助范围。 密织社会自主帮扶网, 积极开展帮扶活动30余次,动员社会各界筹资200余万元支持教育扶贫工作。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各类教育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因学举债。

五、坚持“五教齐驱”,以最好教育、最佳效果助力脱贫攻坚。 普惠发展学前教育, 全面实施学前教育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110余名贫困幼儿实现就近入学。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科学规划建设校点,新建红军小学、迁建双河二中、扩建铜堡初中,引导城区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39人,城乡交流调配教师351名。 普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同等重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平衡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比例,适当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普高招生计划,增加贫困学生普高就读机会;出台优惠政策动员激励未考入普高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就读市内职高学校继续接受文化技术教育,并优先推荐至华蓥工业发展区企业入职。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在广安率先全域推进普职融通改革试点,整合职教资源成立华蓥市职教培训中心,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2169名贫困对象实现就业。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规范举办教育,实施“名校+民校”工程,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加强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办学质量管理监督指导,提高民办教育质量;将教育扶贫向民办学校延伸,在民办学校就读的6名贫困学生同样享受教育扶贫帮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