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点菜” 政府“下厨”—— 精准扶贫的攀枝花实践

13.05.2015  12:45

4月18日,米易县白坡彝族乡油房沟村突然热闹起来。

  虽说还没到核桃成熟的季节,但商贩已经开始前来预订。正和外地商贩谈核桃销售价格的当地村民邱正清满脸喜色:“核桃种植面积增加了,再加上技术改进了品质,核桃卖得起价,今年的收入能比去年增加不少。

  邱正清的喜悦,与攀枝花实施的精准扶贫息息相关。我市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攀枝花市农商银行对口帮扶油房沟村,目前正全力扶持当地养殖大户19户,帮助新建核桃基地200亩,实施核桃品种改良3000亩。

  油房沟村的变化只是攀枝花实施精准扶贫,带动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确保2020年以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扫除扶贫盲区,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全覆盖扫除扶贫开发盲区

  “家里没有盐了,需要去乡上买,天没亮就打着火把出门,爬坡上坎要走好几个小时。”盐边县温泉乡道角村33岁村民马小富感受颇深。“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循环着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的日子……这是几年前道角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通电,村民靠松明照明,也看不上电视,听不到广播;不通公路,除了买盐难,村民连猪牛羊都不敢多养,许多村民还未走出过大山;没有通信和电视,外面是什么样子,村民们连做梦都没法想象。

  开发建设50年来,攀枝花已从昔日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然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却越来越大:不仅有现代化的大工业,也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不仅有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也有闭塞落后的边远农村;尽管创造了全省第一的人均GDP,但也有许多边远地区的居民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处于贫困状态。

  边远民族地区成了攀枝花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亟需迎头赶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攀枝花来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边远民族地区群众。

  “攀枝花要确保2020年以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这个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没有边远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攀枝花的全面小康。边远民族地区是攀枝花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于是,攀枝花打响了一场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真扶贫,先得扶真贫。为在全面小康中不落一户一人,目前,我市已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系统录入工作。全市70个贫困村的市级结对帮扶单位均建立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驻村帮扶人员。

  此外,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统筹市、县(区)、乡(镇)三级帮扶力量,共组建驻村工作组70个,驻村干部415人,其中市派干部70人,县(区)派干部95人,乡(镇)派干部223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帮扶人员27人。驻村工作组联系帮扶贫困户4723户,占70个贫困村贫困户数的100%,实现了驻村工作组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帮扶单位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全市贫困村中的贫困户“三个全覆盖”。

   扶到点子上  帮到心坎里

  从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模式到如今的精准扶贫,攀枝花的扶贫模式开发经历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这种“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扶贫模式,让受益贫困户“增了信心、开了眼界、鼓了钱袋、暖了人心”。

  米易县白坡彝族乡核桃坪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和大多数边远民族地区一样,产业发展难、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如同该村的大山一样横亘在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几年前,徐国珍举家搬到这大山之巅,谋划着养羊致富。后来,徐国珍一家在山顶养起了羊,但始终赚不了多少钱,加之家里人生病,徐国珍家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

  近两年,她家又打算养牛,但修牛圈、买牛的投入,让徐国珍的养牛计划只能搁浅。

  2014年5月,攀枝花在全面铺开农村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

  ——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遵照“自愿申请,民主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工作流程进行识别。

  ——精准扶贫覆盖全市贫困村70个,其中盐边县35个、米易县25个、仁和区10个;覆盖农村贫困人口9684户35190人。

  这些好消息很快通过一本《扶贫手册》传递到了徐国珍家里。这本手册上不仅填写了她的家庭基本情况、帮扶需求等,还明确了帮扶责任人、联系电话等。

  当拿到帮扶手册后,徐国珍感到实施养牛计划的机会来了,立即与攀枝花市农商银行取得了联系。农商行随即派代表到她家了解其帮扶需求情况。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农商银行支持徐国珍家养牛计划,并帮她出谋划策。很快,徐国珍家能够容下50头牛的牛圈拔地而起,18头不同品种的牛也陆续入住。

  此时,徐国珍又开始盘算起下一步的发展:短期内以养羊为主,全力发展养牛;争取尽快让容量为50头牛的牛圈满员;再建几个养牛、养羊场,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我们每个贫困农户都发了《扶贫手册》,只有真正扶持我们,我们才会在《扶贫手册》上签字认可,而不签字就代表他们的帮扶任务没有完成。”徐国珍告诉记者,她对攀枝花市农商银行的帮扶很满意。

  和徐国珍家一样,如今,攀枝花边远民族地区群众的致富梦如花朵般竞相开放,这些梦想最终汇聚成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枝花梦。

  迈向小康的步子坚实有力

  啊哟我的心,充满了憧憬,

  干部群众齐努力啊哟,

  誓要挖掉那穷根根啊哟,

  咱们心里乐开花儿哟,

  ……

  这是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颇有名气的“情歌王子”起家财,为村子里新修的饮水管道唱的歌。一年多前,一条新修的6500米长的管道,将金沙江水引到了家家户户,让这个长期受干旱困扰的历史文化名村终于解了渴。“以前没有水,一旦发生火灾都找不到水来灭火。”起家财告诉记者。

  自从有了水,迤沙拉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了底气。以葡萄、板栗、烤烟为主的特色产业已具雏形,观光旅游农业、民族新村建设如火如荼……2014年国庆长假期间,迤沙拉村以向日葵花海为特色的民族新村旅游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游客,村民尝到了新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咱们村子现在名声在外,村子里的人也更有干劲,一门心思想着怎样过好日子。”起家财说,精准扶贫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水和产业,更重要的是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与此同时,盐边县红果乡白沙沟村委会至黄家坪的路上,车辆畅行无阻。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要致富,先修路。近两年,在市扶贫移民局专项资金的帮扶下,村民投工投劳,硬化了白沙沟村委会至黄家坪村道,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

  路通了,发展产业成为帮扶重点。从2008年开始,在市扶贫移民局的帮扶下,白沙沟村开始推广种植核桃。截至目前,已种植核桃5000亩,待确定具体品种后进行嫁接,3年后可见效益,核桃将成为白沙沟村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未来3年,根据农户居住情况,白沙沟村规划种植业以核桃、烤烟、魔芋为主,养殖业以林下养殖和优质商品牛羊为主。

  据统计,我市实施精准扶贫工作近三年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就,全市边远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迈向小康的步子坚实有力。

  攀枝花扶贫攻坚的步伐仍未停歇。未来,我市将继续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兼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调查研究,谋划帮扶项目,制定实施方案,抓好项目建设;强化督查督导,确保对口帮扶“扶穷村、扶穷人”,真真切切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攀枝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