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巴塘县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08.01.2016  09:34

 

 

巴塘县苏哇龙乡王大龙新村新貌。 巴宣供图

2015年12月13日,周日,下午两点半左右,团四川省委派驻巴塘县党巴乡党巴村的“第一书记”李柯和党巴乡党委副书记洛桑杨平来到党巴村的一户农民家,和村里的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会——本来村里有用于办公的村级活动室,但比较破旧,所以村上开会一般就在居民家中。

 

当天会议的内容之一是再次宣传扶贫政策,并核实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作为中国的贫困大省,四川省有贫困人口497.65万,全省有88个贫困县,巴塘县是其中之一,由团省委牵头省黄金管理局、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国航西南分公司对口帮扶。全县有5.3万人,123个村和社区,其中61个是贫困村。

 

2015年8月31日,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要求全省1.5万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全部驻村到位,负责各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到12月中旬,全省各地的“第一书记”已经驻村3个月有余。

 

走进党巴村

 

派驻党巴村的李柯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复核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即所谓的“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根据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这种新的、精细化的识别方式,有利于让扶贫支持真正精准到户。

 

据巴塘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何建新介绍,经过2015年9月以来的最新核查,巴塘县全县的贫困人口数是9042人,贫困户是2050户,相比于2014年8月上报的数据,复核率是52%。这个复核率在全州已经属于很低的水平。

来到巴塘3个多月,李柯的感受是,由于藏区的条件格外艰苦,多年来的“粗放式扶贫”没有让村民看到显著的实际效果,所以信心不足。

 

12月13日,星期天,李柯再次下乡。此前他已经走遍了村里的19户贫困户,在最新的调整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村里开会的意见,剔除了一户贫困户,又新增了两户,现在全村有20户贫困户,91个贫困人口。

 

走进泽拉姆家,一开门,一头大白猪就拱到人跟前,几头牛温顺地伏在院子里,缓慢地转过头。在巴塘农村藏房,人畜共居是常态,村民家里一般没有专门的畜栏,白天,猪、牛、驴子在庭院、山里散养,晚上就进到藏房的一层,这里也常常用作“厕所”。

 

这天,只有泽拉姆的儿媳妇扎西志玛带着小女儿志玛曲措在家,6岁的儿子错翁次乃在上学,泽拉姆则去了县城。

 

李柯和乡里的藏族包村干部伍金格乃向扎西志玛核实他们家的建档立卡资料——家庭成员情况、有多少亩地、多少头牛、多少头猪,家庭收入和支出,致贫原因……扎西志玛和还没上学的小女儿都听不懂汉语,需要伍金格乃全程翻译。

 

愿意养藏鸡吗?”每到一户,李柯都这么问。他计划2016年在村子里建一个藏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贫困户都纳入合作社,免费为他们建立鸡舍、发放鸡苗饲料、提供技术支持。

 

扎西志玛只是笑笑。和此前的走访情况相似,一圈问下来,愿意养藏鸡的农户很少。

 

那愿意种高原雪菊吗?”李柯又问。

 

扎西志玛仍然觉得很勉强:“地太少了,和弟弟分家后,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扎西志玛家只有1.8亩地,她担心,田里如果不种玉米、小麦,就没有自己吃的粮食和给牲畜当饲料的秸秆,这里的居民不购买饲料,耕地上的产出自给自足。

 

第二天周一,李柯再次去拜访村里几个最困难的贫困户。益西次仁一家有5口人:他和老婆拉措及3个孩子。虽然没有老人过多、劳动力过少的问题,但他们家病人多,属于因病致贫。两年前,二女儿丁真正光磕到桌角撞伤了左眼,为了给女儿治病,家里花光了准备用来改造危房的钱,但丁真的左眼还是失明了。现在4岁半的丁真之前还摔到过胳膊,因为家里困难就没去治,现在,丁真的胳膊习惯性脱臼。上周,李柯带丁真去巴塘县医院检查,医生说县医院看不好,可能得送到成都。拉措还患有肾结石,不能干重体力活。

 

全家的主要收入是国家每年将近4000元的各种补贴,以及益西次仁每年上山挖虫草和到县里打零工挣的钱。但挖虫草、捡松茸的收入很不稳定,要看年成和运气。巴塘本地虫草资源匮乏,需要到邻近的理塘县去挖,一去就是2—3个月,吃喝拉撒都在高山上自带的帐篷里,条件异常艰苦。根据地质条件的好坏,挖虫草要交700元到4000元不等的“税钱”。

 

巴塘县虫草资源匮乏,理塘县较为丰富,过去由于村民们结队跨县挖掘虫草,时常引发群体械斗。为避免这一情况,两县通过协商,由理塘县划分出一部分区域用于巴塘农户挖掘虫草,巴塘县农户则按人头缴纳部分入场挖掘费,作为对理塘县农户让出虫草资源的补偿,有效避免了冲突事件。

村里也存在完全没有劳动力的家庭。58岁的拥金拉姆和65岁的哥哥阿格是一户,拥金拉姆患有癫痫,阿格患有麻风病,常年在家不外出。

 

在团省委驻村工作组到来前,村里还有两名义务教育学龄儿童辍学。在即将开始的2016年春季学期,团省委将帮助两名儿童复学。

 

党巴村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里离县城距离较近,开车30分钟左右。同时,村里各家都有一些苹果树、核桃树。但以往,村民没有余力挖掘这些作物的价值,他们既不剪枝,也不施肥、采摘,苹果长好了,如果有人开着三轮车来村里收,村民就卖;没人收,苹果熟透了掉地上,牛、猪就直接吃了。这里的苹果、核桃和散养的藏猪、藏鸡等都是“原生态”农产品,不过村民没把这些东西当“产品”,因此也并未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周一下午从村里回到乡政府后,李柯正好碰到县里农牧局的一位股长下乡回来。他告诉李柯,这天党巴乡雅洼村刚挖好了种车厘子的树坑。县里花200万元从山东引进了车厘子树种,选择雅洼村做产业基地,预计明年可以挂果,后年可以稳定产出,一亩地能种48棵到52棵树苗,产量能达到2000多斤。

 

其实开始我们也问党巴村了,但他们村提出要给村民发钱才肯种,一亩地要1300元左右的补贴。”这位股长告诉李柯。而雅洼村的积极性则很高,没提出补贴要求,这两天,村两委正组织全村村民一起挖树坑,为种苗做准备。 (未完待续)   (甘孜日报 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