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保障性住房 可否引入BOT模式
攀枝花市保障性住房研究课题建议——
4月1日,在攀枝花市东区创业路老旧小区房屋自主改造项目现场,部分建筑已被拆除,目前项目规划正在按程序报批。该项目是攀枝花城市宜居工程建设中启动的首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0余户居民两年后将搬进新居。
作为老工业基地,攀枝花市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条件,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3月28日,攀枝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实施的《攀枝花市保障性住房研究》课题通过验收,针对该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本报记者 张通
现状
市民不了解相关政策
2007年开始,攀枝花保障性住房建设驶入快车道。据初步统计,全市目前已建成5.7万套保障性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4.78%。预计到“十二五”规划末,全市累计建成保障性安居住房8.5万套以上,让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得到保障。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同时,课题组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问题:攀枝花地处高山峡谷,城市建设用地不足,保障房土地供应显得紧张。现行做法是由市级部门将住房保障套数下达区县和各大企业自行寻找建设用地,报市规划和国土部门审批,造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所选楼盘位置较为偏远。
资金困难也阻碍了保障房建设。近年,该市在保障房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财政资金压力大。
在保障房分配问题上,课题组调查显示:41%的受访者表示对攀枝花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听说过但不了解”,16.4%受访者“根本不知道”,“非常清楚的”只占5%。
此外,该市保障性住房信息数据库未全面建立,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大瓶颈。“保障群体对保障房类型需求各不相同,如果信息库不能及时统计更新,容易造成盲目建设,且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要。”课题组负责人黄双华说。
对策
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在解决保障房建设资金问题上,课题组建议:在公租房建设上可采用BOT模式,即由政府免费提供开发商土地,房地产开发商利用自有的资金投资建设公租房,政府允许房地产商在一定的年限内经营公租房并取得收益。特许经营期满后,房地产商将公租房的经营权再移交给政府。“此外,可以借鉴国外房地产业经验,考虑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黄双华说,还可探索运用住房公积金、保险资金、股权信托基金、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渠道,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基本需求。
在土地问题上,课题组建议:规定新开发商品房楼盘中不低于三成建筑面积建保障房;在保障房用地供应完成前,不出让商品房用地;花城新区新开发70平方公里的土地预留一定数量作为保障性住房用地。
产权是保障性住房必须明晰的问题。“建议借鉴其他地方开展的共有产权保障方式经验,在攀枝花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方式探索。”黄双华介绍,主要做法是地方政府让出部分土地出让收益,有的还给予适当财政补助、税费减免,降低住房的建设成本,然后以低于市场价格配售给符合条件的购房家庭。配售时,在合同中明确共有双方的产权份额及将来上市交易的条件和增值所得的分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