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困”帽子 移出致富路子
—— 石棉县扶贫和移民工作纪实
截至目前,石棉县已脱贫1046人,完成搬迁安置21920人,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市委明确要打重建“硬仗”,补发展“欠账”。贫困地区的扶贫与开发,移民融入与后扶工作的开展,不仅直接影响到幸福美丽新家园的重建,更关系到后发追赶的顺利实施,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
石棉是生态资源大县,水电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全县规划安置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典型的山区地貌,也制约了农村的建设发展速度,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亟待改善。
近年来,石棉县立足工作实际,抓住两轮灾后恢复重建、移民安置区建设、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以精准扶贫、移民后扶融入、安置点整村推进为抓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开展技能培训,夯实贫困群众和移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县、实现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棉县新民集镇
扶贫开发 精准推进为民生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石棉县将扶贫开发作为该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通过全面摸排、精准认知,全县贫困户、贫困村建档立卡2368户7852人、26个村。
贫困量大面大程度深,如何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贫困群众民生得以改善?
石棉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吹响了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冲锋号——
完善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乡镇和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明确职责,量化任务,坚定全县广大群众同步奔康致富的决心和定力。
扶贫开发,关键要找准短板。
针对贫困地区基层组织薄弱涣散的具体实际,石棉县制定了《石棉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创新实施“12131N”扶贫机制,即1名县级干部带领2个县级部门和1个驻村工作队,利用3年时间,帮扶1个贫困村、N户贫困户脱贫。
截至目前,全县73个单位组建26个驻村工作组帮扶26个贫困村,111名机关干部下沉到贫困村,1031名干部逐一对接2368户贫困户,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组对贫困村“全覆盖”、帮扶单位对贫困村“全覆盖”、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工作格局,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民生所系,就是为政指南。
立足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以新村扶贫为着力点,统筹整合年度财政专项、少数民族发展基金项目、革命老区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集中解决住房、卫生室、学校、交通、饮水、河道整治等与贫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项。
同时,深入推进“金融扶持扶贫惠农工程”,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开发,通过“结对认亲、爱心扶贫”等活动,拓展扶贫投入渠道,充实扶贫资金。
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
坚持“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石棉县多措并举,实现开发式产业扶贫。围绕“百公里百万亩果蔬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建设目标,石棉加大扶贫力度,通过新型农民培育,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黄果柑、枇杷、核桃、草科鸡、中药材和中高山错季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并转化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游、特色民俗文化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丰富完善贫困地区经济产业体系,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石棉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近年来,该县投入2000万元,实施20余平方公里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对306.36万亩森林进行常年管护,巩固10.3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夯实生态基础。
围绕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石棉县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探索推行精准扶贫,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能力……
力争到2020年,改善全县26个贫困村发展环境,完成2368户7852人农村建档卡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实现“五好四好”目标(即:贫困村“两委”班子好、基础设施好、生态环境好、致富产业好、民主管理好“五好”;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移民后扶 同步奔康促发展
随着石棉县丰富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石棉确定了“水电立县”的发展战略。县域内瀑布沟、龙头石、大岗山“三大库区”以及其他中小型水电站的修建,也使全县规划安置移民达到2489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
针对各地实际和移民意愿,全县采取不同的方式安置移民,除少数外迁移民,该县修建了丰乐、宰羊、迎政、永和、新民、挖角6个集镇安置点,新棉镇安靖村、向阳村,安顺乡安顺村和先锋乡松林村4个移民新村进行集中安置,还通过后靠等方式将移民分散安置在全县16个乡镇。
移民安置形式多样,分布地域广泛,各地在交通、经济、文化方面存在先天的差异,如何助推移民融入安置地,确保顺利安居?安居之后,移民如何发展,实现乐业?
石棉县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和主责意识,加强领导和责任落实,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将移民工作的重心从“迁得出”转移到让“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上,让移民在融入中促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致富。
始终把内安移民融入和后扶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石棉县将移民安置区建设与灾后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对安置区损失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和完善,因地制宜抓好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和输转、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切实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灾后重建规划为切入点,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石棉县狠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187万元,实施了150个项目,涵盖道路、饮水、节水灌溉、耕地质量建设、电力网系等方面,不断改善群众基础设施条件,夯实移民在安置地安居乐业、自主发展的物资基础。
抓好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增收。该县累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实施了22个项目,以种苗补助、农资资助、器具补贴、科技支援等方式扶持移民新发展黄果柑、枇杷、核桃等生态产业近9000亩,草科鸡、山羊等牲畜近10万只(头)。
同时,通过移民技术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移民的整体素质,鼓励移民立足安置地实际,从事餐饮、住宿、商品零售、农资服务等社会服务业,或者就近务工,促进一、三产业融合,二、三产业互助,转移剩余劳动力,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对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及时进行调整充实,选好“一把手”、配强“左右臂”,形成移民融入工作“有能人办事”、“有行家服务”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各项运行机制,推进村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此外,积极引导、教育和培养移民骨干,吸纳威信较高、组织协调和致富能力强的移民代表参与到村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联等基层组织中,发挥他们在移民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多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使石棉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和提高。
“通过移民后扶,三星、坪阳新村聚居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坪阳村防洪沟整治、景观旅游打造、产业提档升级得到强化,碾子村土地整理得到实施,‘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了,发展的后劲就更足了。”宰羊乡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项目的实施,让群众享受到了切切实实的效益。
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搬迁安置21920人,移民后扶工作顺利推进,为石棉山区经济强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雅安日报记者 唐小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