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家过新年 我们过上好日子

26.01.2015  10:16

——2014 年住房重建工作盘点

 

产村一体的雨城区合江镇塘坝新村记者 韩毅 摄

 

杜健华靠杀鸡谋生

 

冯金兰过上了新生活

 

何友珍在新房前露出了笑容

 

黄国兰正在新家前打扫卫生

翻开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时间表,每一页都浸润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科学运筹——

城乡住房重建就是“首位”民生大事,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市始终把城乡居民住房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摆在保障民生的优先位置,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

 

从农房重建的科学选址,到提供住房设计方案;从对农民进行建筑技能培训,到加强质量监管;从组织建材企业生产,到加强建材价格监测监管,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保障农房重建质量和速度。与此同时,统规统设、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社会组织援建等多种重建模式在雅安同步推进……

 

数据展示成果。

 

在困难群众帮扶方面,我市通过政府兜底,625户特困户已于2014年春节前入住新居;通过综合帮扶,4482户困难群众建房已于2014年4月20日前全部完工;159396户农房维修加固已于去年底全部完成。

 

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灾难中挺立的雅安人民,正在奋力建设新家园,开始新生活,过上好日子。首席记者熊蕊

 

政府帮助建新房

 

期盼儿子上大学

 

儿子是我全家的希望,现在住的问题解决了,就希望他今年能够考上好大学。”1月7日,天全县始阳镇新民村4组特困户杜健华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描述着她的新年期盼。

 

杜健华早年因车祸导致一条腿高位截肢,一家三口就有两个残疾,18岁的儿子已经是一名高三学生,全家靠帮别人杀鸡谋生。因为经济困难,周围村民都建起了新房,而她们一家却只能靠一间瓦房遮风挡雨。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杜健华作为全市625户特困户之一,被天全县委、县政府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天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组织全县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城乡困难家庭,访民情、问民苦、排民忧、解民难,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一个困难群众家中,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去年春节前杜健华和其他特困户一起搬新家、过新年。

 

住进新房子后,杜健华依然帮别人杀鸡来谋生。杀鸡生意时好时坏,加上她手脚不麻利,平均每天挣10多元。“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怕这辈子也住不上这样好的新房子。”杜健华说,她希望儿子能够考上大学,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记者 周代庆

 

住上安全新家

 

迎来幸福生活

 

屋檐下,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着;窗前,印着“”字的中国结流苏飘逸;门旁,一副名为《感恩重建》的火红对联引人注目。7日,刚刚走进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余坎组重建户王小强的新家,喜气洋洋的气氛扑面而来。

 

今天是搬进新家入住的第二天,这些对联、灯笼、中国结都是昨天挂上去的。”王小强说,为了庆祝新家建成入住,6日家里杀了年猪,请了亲戚好友来新家小聚,共同分享喜悦。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王小强家位于龙竹坪组的老宅倒塌,加之地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按政策必须异地重建。前期因为没有合适的宅基地,新房重建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

 

2014年4月,与余坎组一村民协商后,王小强协调到一处靠近村道的宅基地,新房重建工作得以启动。忙碌大半年,去年年底,新房建成并装修完毕。按照农村风俗,一家人挑了2015年1月6日的好日子入住新家。

 

这是地震过后,第一次睡上安稳觉。”王小强坦言,一家人在过渡安置房里住了1年多,直到昨天才算有了个安全的家,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 李丽

 

搬新家 能致富

 

1月8日,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新村聚居点。村口有一块面积不大,但却非常精致的景观花园。村民冯金兰重建后的新家,就位于花园后一处三户村民组成的三合院里。从去年4月与第二安置点的17户村民先后搬进新家至今,过上重建安居生活的冯金兰,致富的梦想正一点点变为现实。

 

新家外就是宽达6米的通村公路,这条公路与国道351线相连,游客不用绕道,直接可达到新村享受这里的山水田园风光。”这条路是为冯金兰致富梦提供支撑的关键。而在三合院组成的新家里,近50平方米的中庭元坝,以及每家每户都有空闲的几间房舍。“大家一起开办农家乐,各家的自留地也能成小型家庭体验农场。”冯金兰说,今年春节后,她就开始筹备这个酝酿已久的计划,早日过上“搬新家,能致富”的好日子。 记者 孙振宇

 

大家来帮忙

 

春节住上新房子

 

1月8日,荥经县附城乡南罗坝村村民何友珍又来看她家的新房子了。“主体全部完工了,春节能够入住。”说着搬新家,何友珍露出了笑容。

 

今年60岁的何友珍一直和老伴李树全相依为命。14年前,李树全的小儿麻痹症开始加剧,全身肌肉萎缩,丧失了劳动能力倒下了,只好从乡上机砖厂回家静养。没有了劳动力,再加上老伴的常年疾病,何友珍一家生活陷入困境。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又将她家的房屋震毁了,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修新房子,哪有那么多钱?”不过很快,何友珍一家的难题就被解决了。由于何友珍一家情况特殊,她家被列入了灾后恢复重建困难户帮助对象,除了灾后恢复重建补贴资金外,何友珍一家还获得了红十字会的2万元捐助。“我女儿还出了部分钱,这才修得起房子。

 

2013年6月,何友珍家的新房开始建设,经过一年多的修建,上个月新房建好了。何友珍说,现在她还在村上的猕猴桃基地务工,家里的2亩多地也流转了出去,一年务工的收入和流转土地的租金足够夫妻俩开支了。

 

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我才有新房子住。”何友珍说。记者张敏

 

搬进新家 苦尽甘来

 

喂?女儿啊?我们家新房子都收拾巴适了,等你们回来过年。”9日,芦山县芦阳镇先锋路,居民黄国兰拨通了远在西藏务工的女儿的电话。

 

自从去年10月新家完工以来,黄国兰就盼望着全家人能在新家吃顿团圆饭。这不,再过一个月,大女儿和女婿就能回家团聚了。

 

黄国兰家的砖混小楼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倒塌,一家人只能在废墟旁寻了块空地搭建过渡房。那时,黄国兰的小外孙才刚刚出生两个月。

 

现在想想,那时候过得确实很艰苦。”黄国兰说,居无定所的时候幸好有政府和社区干部的关心帮助,四周邻里团结一致,才共同度过那段难熬的日子。

 

为了早日搬进新家,2014年春节刚过,黄国兰家的新房就开工建设了。原有的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栋坚固的砖木结构新房,房前还预留了一块空地,种了不少花草。

 

现在邻居陆续建起了新房,以后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黄国兰说。(雅安日报记者 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