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吐槽8500元日本电饭锅 挡不住一只"小强"

29.10.2015  11:13

  商家说法

  虎牌电饭锅销售门店负责人:

  蒋先生所买的锅是原装进口的,采用了IH技术后,锅体温度可以达到130度,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这种锅必须安装一个散热风扇来排气。而国产的电饭锅就没有排气风扇,因为温度达不到这么高。

  为何不防虫 或因太高级

  商家称,这种进口电饭锅里面必须留出孔排气,蟑螂这种东西很小,随便一个缝子就能钻进去

  日本没投诉 =设计没缺陷?

  维修人员称,四川的潮湿气候适合蟑螂生长,这种情况在北方相对少一点,而在日本几乎没有

  花了8000多元,蒋先生在今年1月买了一个原装日本电饭锅,然而,“吃嘛嘛香”的日子没能长久。前几日,当天他再次使用电饭锅时却发现,锅已“武功全废”,电不通、灯不亮,再也煮不出香喷喷的米饭了。

  这让蒋先生怀疑电饭锅的质量问题,他不得不把产品拿去维修。然而,维修人员给出的“诊断结果”却是:一只蟑螂爬进了电饭锅的控制基板,电板短路,最终破坏了整个电饭锅的“中枢神经”。电饭锅成都售后的维修人员也表示,消费者在使用电饭锅的时候,应该保持厨房的清洁,必要时用杀虫剂清除厨房的蟑螂。

  日本高级电饭锅

  没用几月不亮了

  今年1月,家住成都华银美景小区的蒋先生来到华阳一家商场选购电饭锅,经过一番考虑,他最终决定买一款日本原装的虎牌电饭锅。一分钱、一分货,这款标价为8580元的高档电饭锅没有让他失望。“米饭做出来确实好吃,比以前电饭锅煮的饭更香、更糯。”就在蒋先生对电饭锅赞不绝口之时,这个家电突然“哑火”了。

  21号这天,他的妻子和往常一样准备做饭,接通电源后,电饭锅的灯没有显示,整个机器都没运转了。“我以为是插座坏了。”蒋先生换了插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他不得不把东西拿给了销售人员。

  销售人员也不明原因,只好打车送往了成都的售后服务中心,维修人员打开电饭锅发现,主板上躺着一只蟑螂,已经烧糊,里面还散落了一些蟑螂粪便。

  昨日,记者来到虎牌电饭锅销售门店找到了负责人张女士,她表示,电饭锅坏掉的原因主要是蟑螂通过锅底的通风口爬进控制基板造成主板短路。蒋先生却纳闷了,这么高级一个电饭锅,还不能挡住一只蟑螂?“为什么不能在外面加一个过滤网呢?”蒋先生认为,这就是电饭锅设计上的一个缺陷。

  购买日本电饭锅

  店方推荐杀虫剂

  张女士解释说,蒋先生所买的锅是原装进口的,采用了IH技术后,锅体温度可以达到130度,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这种锅必须安装一个散热风扇来排气。她翻开锅底展示说,锅底一个孔是用来吸气,边缘还有一个孔是排气的。随后,她又展示了一款国产的电饭锅,“这个就没得排气风扇,因为它的温度达不到这么高。”张女士解释说。

  一名工作人员在向记者介绍产品时,从摆放电饭锅的下面的抽屉拿出了一盒“杀蟑胶饵”,“如果家里有蟑螂,一定要用这个药杀一下”。

  他们也解释,由于蟑螂弄坏电饭锅不在三包范围之内,蒋先生维修电饭锅还需要承担800多元的维修费用。在一份产品说明书上可以看到,产品的安全注意事项注明,“为了维持本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在产品上设置有小孔。因此有可能会有灰尘或虫子进入的现象。请使用市场上销售的防虫板等物品来多加注意。另外,因虫子进入引起本品故障属于有偿维修的范围,详情请向本公司咨询。

  成都潮湿环境

  蟑螂成日货杀手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虎牌的成都售后服务中心,维修人员牟师傅找到了蒋先生的电饭锅证实,“确实是蟑螂引起的控制基板损坏。”他解释说,电饭锅工作的时候基板控制电压和电流,上面有1000多伏特的高压电,蟑螂本身也是导体,如果在里面金属元件上爬行,就会引起短路。

  他直言,蟑螂是防不住的,这种进口电饭锅里面必须留出孔排气,蟑螂这种东西很小,随便一个缝子就能钻进去。“即使没有排风口,电饭锅底部都留有直径至少3毫米的孔,这是国家的强制规定,主要是防止水倒进去了排不出来”。

  他指着维修桌上的其他两个电饭锅说,“这些原因都差不多”。他介绍,四川的潮湿气候适合蟑螂生长,这种损坏情况在北方就要相对少一点。针对设计问题,他解释说,电饭锅设计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首先就是保证产品能够发挥它的功能,以及产品的安全性,使用的环境也是在理想环境下。他说,这款电饭锅是2014年生产的,它的升级版同样留有这个排气的孔,但是,针对蒋先生所反映的问题,他表示日本用户反馈的这方面问题几乎没有。

  “只有尽量提醒顾客在使用上面注意,可以买点药杀一下。”他说。随后,记者从华西昆虫博物馆了解到,蟑螂在全球都有分布,不过它喜欢潮湿、阴暗和温暖的地方,秋冬季节,电饭锅的余温会成为蟑螂的“温床”。他还提到,目前中国的主流昆虫应该是非洲来的物种,在一百多年前,随着贸易来到中国,以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为主,入侵电饭锅的应该就是个头较小的德国小蠊。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