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资源找项目 理县“穷山”奔向“富山”

15.10.2015  10:41

十月阿坝,秋意已浓。温暖的阳光将阿坝理县甘堡乡联合村映照得葱郁、美丽。

 

山头上,两年前种下的青红脆李和甜樱桃树已然成林,茂盛的枝叶在蓝天白云下迎风摇曳。红彤彤的水晶红富士沉甸甸地缀满了枝头,预示着丰收将近。村支书周兵康站在树下,托起一个苹果感叹道:“把这里都变成花果山,我们也就甩掉贫困村的帽子了。

 

在四川,在阿坝,最不缺的就是山。而把这些“穷山”变为“富山”,打好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理县人算是选对了“战场”。

 

近年来,理县正是把高半山地区和深沟远寨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以基础设施完善、富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改善高半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瞄准目标

 

扶助高半山脱贫

 

这些天,理县薛城镇甲米村村民张云华一天到晚都“泡在”村里的青红脆李种植监督小组里。这位在外打了十几年工的农民兄弟终于放弃了“进城”的打算,准备回乡种地了。

 

张云华想种的地,是山上的那片果园。这不,这段时间张云华在种植监督小组里“”的,就是关于果树栽种方面的知识和农技人员的经验。张云华告诉记者:“以前山上穷,我就想出去打工挣钱。如今政策好了,我还是回来守着家人挣钱心里踏实些。

 

张云华嘴里的好政策,是已经出台实施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四川省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理县正在实施的《2013-2020年理县高半山地区综合扶贫开发规划》,以及《2015年理县高半山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理县是一个集高山峡谷地区、川西高原连片扶贫地区于一体的山区县,全县81个行政村中高半山村就占了57个,扶贫任务相当严峻。

 

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既要给项目扶产业,更要扶思想观念。”对此,理县县委书记蔡清礼心如明镜。

 

2013年以来,理县全力组织实施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彩票公益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扶贫开发项目,全域推进综合扶贫攻坚行动,2013年全县兑现各类扶贫补贴资金1498.435万元,2014年兑现各类扶贫补贴资金1793万元。两年来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浙江-四川·阿坝(理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扶贫、连片扶贫开发、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巩固提升等项目,以及开展技能培训、介绍非农就业、就近就地务工等工作,共帮助全县农村贫困群众1324人脱贫。

 

针对一些村“等、靠、要”思想严重,个别基层组织和村干部涣散无力,带领群众治穷根意愿不强烈等问题,理县施政者果断向“弱、懒、散”“开刀”,引导大家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制定特色帮扶规划。

 

正如蔡清礼总结的那样:观念扶贫是前提,整合资源是核心,增强造血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障,基层组织是堡垒。

 

如今的高半山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山上也逐渐留得住人了。

 

张云华说,趁着手里还有些积蓄,下一步自己打算租些地搞一个自己的果园,然后再开一家农家乐,搞一搞乡村采摘体验游。如今理县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相信自己这个选择一定会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深沟远寨

 

寻找致富新路子

 

黄春平,一个普普通通的山里人,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走出深沟远寨,到县城来开一家叫“木桶鱼”的火锅店。

 

黄春平是理县下孟乡四马村俄立寨人。俄立寨是理县一个典型的高半山村寨,2008年汶川地震前,她们一家8口就守着10多亩土地生活。随着兄弟姐妹们逐渐长大,这10多亩土地产出的玉米和土豆已难以养家糊口。为了生存,兄弟姐妹只好上山挖虫草或进城打工以补贴家用,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寥寥数千元。

 

穷则思变。一心想改善生活状况的黄春平,某一天在看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和漫天飞舞的彩蝶时有了主意,她说服家里人拿出仅有的积蓄买了蜜蜂和蜂箱,摇身变成了养蜂人。

 

靠着摸着石头过河得到的经验,和州县近年来对中蜂养殖业的支持,黄春平家的蜂蜜从最初年产几百斤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斤,价格也由最初的12元/斤上涨到了现在的30元/斤。

 

靠养蜂售蜜赚下的第一桶金和理县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客源,黄春平和朋友又在县城合伙开起了餐馆,经营“木桶鱼”。如今,黄春平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五六万。

 

像黄春平这样的山里人在理县还不少。近年来,理县通过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新村扶贫、软实力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让高半山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理县新建有特色水干果基地11000亩,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发展规模以上养殖大户2000余户,培育农民专合组织156个,家庭农场5个,帮助种、养殖户加大农超对接、农旅互动,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配套服务业,订单式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培育星级乡村酒店12家、旅游接待示范户519家,涉旅接待经营户达到685家、床位突破20000张,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6210人,4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群众多元化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连片扶贫 甩掉贫穷烂帽子

 

整洁的民居错落有致,平整的山路顺势而上,茂密的果林硕果累累,汩汩清泉流入村庄……阳光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诠释着桃坪乡佳山村村民们富裕的生活。

 

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已经实现了“基础扶贫围绕产业转,果蔬基地搭建致富路,希望田野引回‘新农民’”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新农民”成了这里村民崭新的代名词,佳山村也实现了从“贫地”到“宝地”的华丽蜕变。

 

扶贫,要变“输血”为“造血”,关键得有产业支撑。

 

佳山村人这么想着想着,就动手做起来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48岁的佳山村村民赵朝兵,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理县最初试点推广红富士苹果的时候,他便抓住机遇,在自家田地里栽种了红富士苹果树苗。“现在我们家有10亩地,全部种植甜樱桃、青红脆李、红富士苹果等,年收入近10万元。”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赵朝兵笑得合不拢嘴。

 

县委、县政府和桃坪乡根据实际情况,对佳山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

 

按照最佳适宜原则,发放果树苗木给村民种植。为防止裂果、果蝇等病虫害,提出“一分为二”发展模式:在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重点发展甜樱桃种植,在1600米以上地区大力推广青红脆李种植。同时积极协调农业部门“一乡(镇)一园”项目入驻村寨,带动连片扶贫开发。

 

佳山村付召亮是“一乡(镇)一园”项目的受益人之一。“10亩地,仅6亩青脆李就卖了2万多元。一年下来有15万元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几倍。”付召亮说这话的时候腰板儿挺得直直的。

 

如今的佳山村,已有种植大户12户,户均年产值超10万元。而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已经逐步建成生态果园基地。种植有甜樱桃320亩、青红脆李775亩、苹果350亩。2015年上半年仅甜樱桃的收入就有330万元,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轻松赚钱啰。

 

下一步,理县将把解决扶贫攻坚的具体问题与解决脱贫致富的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服务扶贫、信息扶贫、党建扶贫等六大行动。

 

正如理县县委书记蔡清礼描述的那样:努力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奔小康”的目标。确保到2018年贫困县“摘帽”、36个贫困村、5413名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19年末,贫困村农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1万元以上,提前1年实现脱贫奔小康。(四川经济日报 陈科 记者 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