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后人:为国牺牲是荣耀,我扫墓不流泪

12.05.2015  17:16

两岸记者采访抗战老兵刘景轼(左一)。省台办供图

  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70年前,350万川人出川抗战。如今,海峡两岸记者、抗日名将后人、抗战老兵将重走当年川军的家园,沿着先烈足迹,探寻四川多个抗战历史遗址。5月11日,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暨座谈会在成都启动。在为期一周的行程中,他们将访问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新津机场、乐西公路、宜宾江安国立剧专及李庄古镇、乐山战时故宫等抗战后方阵地。建川博物馆是他们的第一站,在那里,老兵们接受了专访。

  故事/

  张自忠嫡孙:先辈尽忠职责我扫墓不流泪

  “出川啦!”——几千名20来岁的年轻人对着家乡深深一喊,他们知道此行可能有去无回,而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没能回来。

  抗日名将张自忠嫡孙张庆成眼里闪着泪光,“他(张自忠)的军职较高,所以被人们记住了名字,但还有无数年轻人,连名字和埋葬地点都不知道。

  “每年祭奠,我从来不掉泪,因为抗战是军人的责任,为国牺牲是一份荣耀。”张庆成说,在张自忠纪念园林,他想到那些为国捐躯的年轻人就会满含泪水。每每他都情不自禁地呐喊一句,“年轻人,你姓什么叫什么?家在哪?有什么话梦里一定要告诉我,我一定帮你带信回家。”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依然身体健硕,他告诉记者,回顾抗战胜利,是要让年轻人记住历史。现在两岸人民要携手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7岁抗战老兵:我见证击落日军“轰炸机之王

  在抗战期间,成都遭受敌机空袭的损失仅次于重庆。97岁的刘景轼作为当时防空部队的一员,对轰炸时的惨烈景象记忆犹新。“在一次夜袭的过程中,大量的炮弹投下来,东大街、盐市口、提督街烧得最为厉害,瞬间变为一片火海。

  刘景轼眼角闪着泪光,双手有些颤抖。“那是血肉横飞啊!到处是断肢残臂。”说到当年的大轰炸,他的声音一下子变大了,放在身边的老旧遮阳帽滚落到地上,拐杖也差点滑落。

  见证击落日本海军航空兵“轰炸机之王”,是刘景轼最得意的事情。当年,日本飞机在成都郊外被击落,四川省防空司令部派刘景轼前往敌机坠落现场对飞机残骸进行检查。当时,他还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轰炸机之王”——敌第十三海军航空队司令长官奥田喜久大佐的座机。正是刘景轼组织民工将残机抬运至仁寿县文公场,再由汽车运回成都。

  声音/

  台湾旺报记者:加强两岸人民对抗战历史的共识

  在听着老兵们讲述抗战历史时,台湾旺报助理副总编宋秉忠不只一次流下眼泪。这是他第三次来成都,前几次来成都都是报道成都的经济情况。除了成都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之外,这次探寻四川抗战历史足迹之行更让他深深地感动。

  “海峡两岸的人民应该加强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对抗战历史形成一个正确的共识。”宋秉忠表示,老兵们的奉献精神太伟大了,这段历史不应该被两岸的年轻人忘记。记者注意到,宋秉忠盘腿坐在老兵们对面聆听当年的历史,仔细地记着笔记。每每听完一段故事后,他都会对他们鞠一躬,以表敬意。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无川不成军 350万川人出川抗战

  8年抗战期间,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为抗战提供了大量兵员,当时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段渝告诉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350 万川军出川抗战,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 1/5。其中,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约64万人,居全国之首。

  此外,四川承担了国家总支出的30%;征收占全国1/3的谷物;300万至500万民工担起了公路、机场修建和交通、粮食运输等任务;鼎力留存中华文脉,接受48所高校迁川,接纳和安置了大批机关、700余家工矿企业内迁和上千万人入川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