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百岁抗战老兵相聚 黄埔同窗80年后重逢

14.09.2014  16:07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吴忧)今(14)日上午,李仕安和吴大卫都起了个大早,他俩的岁数加起来有205岁了。李仕安不顾前一天刚刚赶到成都的疲惫,坚持要下楼去迎接客人;吴大卫则搭上救护车,一路飞驰往成都而来。

虽是黄埔十期的同窗,但是他们此前从未谋面。不过就在2个多小时后,两位老人眼含热泪,紧紧相拥,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他们坐在一起,一同追忆过往的岁月——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为民族抗战事业奉献着一切。

  李仕安(左)与吴大卫
 

他,任职地方军官 救出美军飞行员

      李仕安学测绘出身,凭着这本事加入了川军任上尉测绘员,后任上尉参谋。“1935年考进了黄埔军校的成都分校,就是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李仕安记得,学校里分为三科,自己属于军官大队。

毕业之后,李仕安先是在部队中任职,后转入地方,“当时由我发起‘凉山彝民抗日先锋队’,动员青年参军,我任筹委会委员兼秘书,但是筹委会主任意外死亡,抗日先锋队未能组成。”李仕安说,自己一生平顺,却留下不少遗憾,在这其中,抗日先锋队未组成,自己未能亲自上前线抗战,是一生最感到遗憾的事。抗战正式爆发后,李仕安在川康、大凉山地区任地方的军事长官,又任宁西特区(现普格县)区长。就是在这里,他书写了人生中最闪耀的一笔。

      1944年,一架美国“飞虎队”B29飞机在凉山境内失事,机上11人下落不明。中美联合组织了一起大规模的营救活动,李仕安奉命同美方的穆伦少校一起处理此事。由于当地交通中断,搜救人员通过驼峰航线辗转印度,又飞回昆明,从昆明出发跨过金沙江,终于在雷波县悦耳坡发现失事飞机,又在当地土司家里找到失踪的11名机组人员。如今,李仕安依旧记得:“正午别西昌,午正到丁江(印度一机场)。白云生足下,蛇形一线穿。吸氧过驼峰,天雪两茫茫……”当年救美军图片至今保存在雷波美军纪念馆和美国美军二战纪念馆内。美军后人曾经亲往李仕安住处看望慰问救命恩人。

      回忆起当年的事,李仕安显得非常激动,手舞足蹈。如今102岁的他精神抖擞,他说自己的长寿秘诀就是“出门带上烟、酒、茶”,最重要的则是心态好,“我说捐遗体都说了10年了,结果一直没死,我现在找华西(医院),说我现在就捐,捐活的,他们还没回我话。”李仕安笑说,自己当年认识的同学都已去世,许多事情没有办法倾述,“今天见到他,有好多话想说,因为我们都是一名老兵,我们都有相似的经历。

他,任职军校教官 教出抗战军官

吴大卫较李仕安年长一岁,坐救护车而来的他,显得并没有那么激动。他身边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吴老的一生坎坷许多,就连其黄埔学生的身份也是几个月前才得以证实,他的一些经历也逐渐得以厘清。

      “原先是军委会顾问处德语学校,后面这个学校直接并入陆军军官学校,就是黄埔军校,成了黄埔军校的德文班。”志愿者说,吴大卫在1935到1937年就读于黄埔十期德文班,后来任黄埔军校上尉战术教官,“这些经历,是我们在黄埔13期的毕业生焦汝敬口中得到证实的,在焦汝敬在校学习时,吴老就是他的教官,他的许多学生都参加了抗战,成了一个个军官。

      1944年,吴大卫加入201师任战术教官,后任中校营长,后随部队去了台湾。“家人都在老家,就说生病了请假,马上回了大陆。”吴大卫说,当时自己已预感到“蒋介石的本钱基本快没有,四川以及长江以南全会没有了,所以就有了回家的想法,从香港辗转回来了。”从那以后,吴大卫脱下了军装,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因为这样的折腾,吴大卫的身份几乎快被遗忘,直到志愿者了解到他的经历,多方调查核实才予以确认。

      四川抗日老兵救助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吴大卫的老家在重庆丰都,相关入校入伍的资料已在重庆档案馆查到,因此吴大卫的身份得以进一步确认,“一个身份,对这些老兵们来说是一种认可,我们必须尊重他们为民族做的贡献,让他们不至于抱憾作别。

  老人与志愿者合影

      吴大卫的孙儿和孙女与他同行,他的孙儿吴勇告诉记者,目前老人还是住在乡下,虽然生活清贫,但是自得其乐,“每天生活非常规律,早上很早就起来,拿一本英语书或者德语书看,晚上7点看新闻联播,然后8点过就去睡觉了。”吴勇说,“他很少说起以前的事情,只是偶尔跟我们讲战争年代的艰苦,不过他又会德语还会英语俄语,在乡里还是非常罕见的,说明确实是有些水平的。

80年后相聚 高声唱起黄埔校歌

1935年至今已近80年,李仕安和吴大卫还是第一次相聚。李仕安提前一天从雅安出发,来到在成都的儿子家,静候另一个老人的到来。上午9点过,吴大卫坐着救护车来到小区外,换乘轮椅进入小区,李仕安已在此等候多时。

      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他们眼含热泪紧紧相拥,就像许久未见面的老友。“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李仕安唱起黄埔的校歌,吴大卫说话艰难却难掩激动,只能频频点头回应,“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这首歌唱完,两位老人再次相视点头致意。

      记者了解到,为了准备此次会面,志愿者已经忙活了3个多月。负责接送吴大卫的泸州第六医院医师何敏介绍,在接到这个任务,并了解到老人的经历后,自己非常感动,“对老人家是由衷的钦佩,他也是100多岁的老人了,我们提前给他做了体检,仔细做了途中的应急预案,我们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积极,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