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营养包”能否填平营养鸿沟

16.02.2014  13:18

  “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看到在近日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等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被重点提及,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翟凤英感到欣慰。

  “5岁以下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已经引起各方重视,学龄儿童的生长迟缓率、贫血发生率却关注不够。”多年投身贫困地区营养素补充干预研究的翟凤英援引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说,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而贫困地区农村又为一般农村的2倍。

   营养不良,生长迟缓与贫血并存

  2010年,我国贫困地区尚有20%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6―12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28.2%,13―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0.5%。营养不良会引发生长迟缓、体重过低;贫血会不可逆地影响青少年身体和智力发育;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则造成体重下降、生长发育迟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从1990年起,翟凤英在我国100多个贫困县、8万多名学龄前儿童中开展的营养素补充干预研究显示,30%―50%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致使身材矮小,有些地方的贫血率高达50%―70%。“不仅是普及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结构,还引导当地人种植营养价值高的蔬果、养殖家畜,并在米粉中加入鸡蛋、钙铁锌等营养素后分发给儿童食用。”让她欣慰的是,5年后,参与营养干预的儿童营养不良比例下降了25%,贫血率则下降了50%。该课题也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为“样板示范项目”。

  在米粉中加入鸡蛋、钙铁锌等营养素,这一辅食营养补充品可以说是“营养包”的“前身”。在翟凤英看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低体重和贫血问题,综合考虑干预成本和效果,“缺什么补什么”的“营养包”是一种安全实用的农村儿童营养干预方法。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国家级技术指导组首席专家陈春明曾表示,儿童营养不良所带来的生长迟缓或贫血病,可以通过“营养包”得到有效缓解,关键在于母亲怀孕至儿童2岁之间的1000天时间。

  国家卫计委从2012年10月启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每天提供一个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同时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截至2013年12月底,受益儿童已达40万人,远超项目原定的目标任务。目前,全国有680个贫困县,需要营养补充的儿童有430万,贫困地区儿童实现“营养包”全覆盖依然任重道远。

   营养改善,“小袋子”改变大未来

  除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也就是所谓的“营养午餐”计划。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699个国家试点县已有近10万所学校开餐,2240万学生受益。

  “‘营养午餐’惠及的学生更为广泛。但一些贫困地区的小学没有食堂和厨房,一些学校的食堂只能给学生热饭;有些学校虽有食堂、厨房,却存在卫生条件差、缺乏均衡营养搭配的知识等状况。某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甚至用饮料瓶从家里带粥或长期吃咸菜当中饭,导致孩子们的营养摄入难以得到保障。”翟凤英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财政补助的3块钱无法“让午餐营养起来”,很多学校往往以一个鸡蛋、一袋牛奶取而代之。

  2008年四川地震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国内多个研究小组开始了多种营养素为组合的补充剂――“营养包”的干预研究。“目前针对学龄儿童开展‘营养包’的干预研究很少,我们尝试把‘营养包’引入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改善中。”翟凤英说,从2012年起,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全球儿童营养基金会及相关企业在广东、湖北、河北3省18所小学作进行试点,为7000多名6―12岁的学生提供“营养包”并进行营养知识教育,探寻有效的儿童营养改善模式。

  “这一小袋‘营养包’中,以大豆分离蛋白、糙米粉、乳矿物盐(牛乳钙粉)、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锌等营养素为配料,还添加了水蜜桃、橘子果汁粉以符合孩子口味。”翟凤英递过一袋“营养包”说,从广东试点的评估报告来看,进行营养干预的1555名学生的生长迟缓率由之前的20%降至4%,贫血率则由71.2%降至26.3%。

  不过,一年前广东肇庆怀集县某小学的调研还是让翟凤英充满担忧。尽管“营养包”和杯子都是免费发放,面对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学校,为孩子沏开一包“营养粉”的温开水都成了奢望。“项目要继续,首先得引入自来水,并在教室和办公室配齐电热炉,仅此一项我们就多花了7万多元。”她说,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知晓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并能接受普及的科学知识。

   常识贫乏,膳食平衡是关键

  和农村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现状相比,更令人担忧的,还是人们“用鸡蛋换方便面”的观念。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8.8%。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接受采访时坦言,直到今天,“拿鸡蛋换方便面”仍然被不少农村居民视作好买卖。

  “由于缺乏基本的营养常识,一些贫困地区的家长是卖了鸡蛋、粮食后再买方便面、膨化食品或碳酸饮料,认为买来的东西对孩子有营养,这让本来有营养的物质白白浪费了。”翟凤英在调查中还发现,除贫困地区的经济因素外,一些留守儿童吃饭不规律、很少吃肉类;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不参加体育活动,而且喜欢吃一些垃圾食品,这些不良习惯导致了营养失衡。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明确指出,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强化营养干预,加大蛋奶供应,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

  “要对家长、教职工和学生进行相关营养健康知识培训,以确保可持续的营养改善效果。”翟凤英表示,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以粮食蔬菜为主、肉类为辅。在国内营养师普遍缺乏的前提下,让科普营养知识走进课堂、走进家庭是当务之急。“毕竟,老师讲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则能帮助孩子形成平衡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