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扶贫新模式 当“借羊还羊”遇上“借牛还牛”

05.03.2017  19:07

 

 

3月3日,来自基层的左万军代表(左一)、唐群容代表(左二)、何学彬代表(右二)和林红代表(右一)在住地房间讨论贫困山区如何进行产业扶贫。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何海洋摄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陈岩 庞峰伟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汪其德抵达北京第二天就接待了9位记者。这样“”,是因为他在巴中市南江县沙河镇五郎村搞的“借羊还羊”扶贫试点已颇有知名度。但他认为,其做法推广起来还有难题待解。

  代表委员们关心的是,如何把汪其德的试点,变为更具推广价值的创新扶贫模式。

  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大同村村民王宜祥也搞了“借牛还牛”,经验已在当地推广,或可解汪其德之难题。

   借羊还羊 合作社托底,风险大资金压力也大

  “免费送,养出的可能是懒人,不是脱贫羊。”3月3日,在房间里,汪其德拿着一份建议,再三斟酌用词造句。

  汪其德是巴中市南江县“五郎”黄羊和“红旗”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五郎村高寒偏远、交通不便,90多名村民却通过“借羊还羊”脱了贫。合作社将黄羊幼崽借给农户饲养,提供技术指导和回收,农户出售时只需按借时的黄羊重量还,超出部分合作社按市场价格补给农户现金。如果小羊因病死亡,合作社承担风险;如果是因为管理疏漏导致死亡,农户才需赔偿合作社。

  汪其德说,借10只羊,两三年时间能繁殖母羊30多只,还回10只,还可剩下20多只,每户可增收2万元左右。

  多位代表委员对“借羊还羊”的故事很感兴趣,但认为要大规模推广,难题并不少。“前期借出小羊的各项支出需要合作社承担,压力大;养殖过程中的风险也得合作社独自面对。”汪其德也说,在一个村推行易,但想大范围推广,非得解决这两个问题不可。

   借牛还牛 扶贫基金助力,贫困户敢贷款能贷款

  受“借羊还羊”模式启发,宜宾的王宜祥,从“贫困户”变成了“农场主”,他的故事或许隐藏着汪其德想要的答案。

  2012年,王宜祥年收入不到2万元,还背上10万元债务。如今他养了13头牛、110只鸡、11头猪,再过3个月牛就能出栏,按现在的行情,能赚八九万元,再加上猪和鸡,赚十多万元没问题。

  王宜祥的13头牛也是从村里的肉牛专业合作社借的,养一年后卖给合作社,同样,收益是重量差;不同的是,有四项扶贫基金的支持。

  四项基金于去年逐步建立,包括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针对全省贫困村发放,每村30万元左右,有的市县财政还会配套,贫困户每户可免息贷款1万元-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设在县级,鼓励银行免抵押发放5万元以内的贷款给贫困户,如果违约,基金则分担银行损失。

  王宜祥从产业扶持基金贷款2万元,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贷了5万元,用于修建牛棚、猪圈,并预留了日常养殖花销。

  此前,大同村已将200万元扶贫资金成立肉牛合作社,并将股权量化给贫困户。由村里决定,将产业基金中的18万元贷给合作社使用。合作社对肉牛进行统销统购,并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社的利润每年也将分红给贫困户。合作社购买了保险,一旦牛发生意外,有保险偿付,剩余部分合作社承担95%、农户承担5%。

  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解决了王宜祥最大的两块后顾之忧,使他敢于贷款。

  有四项基金助力,贫困户发展产业,钱的问题解决了。五星镇人大主席高登奎介绍,现在全镇已有多个村复制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