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成都走好精准扶贫路

10.09.2015  10:07

  全市9374户相对贫困户,每户指定一个帮扶责任人;成都选出10个区县,分别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2012年以来,成都在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除了坚持扶贫精准到村、精准到户,也积极承担“首位责任”,以一区带一县的方式,带动兄弟市州加快脱贫。

  今年是成都第三轮第一批扶贫工作的收尾年,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预计将在年底顺利脱贫。7月28日起,成都市主要领导带领成都对口援建工作调研组,用近一周时间,踏访甘孜州、阿坝州,调研成都对两地的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工作。在成都市与甘孜州座谈会、成都市援藏干部人才座谈会上,成都市主要领导就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了部署。而在7月30日举行的四川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闻发布会上,会议也再次强调了省委《决定》中“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扶贫要求。

   一户帮一户

  100个相对贫困村帮扶精准到户

  成都将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的村进行倒排序,确定了100个相对贫困村作为第三轮第一批(2013-2015年)农村扶贫开发对象。针对这100个村的不同情况,制定各自的扶贫开发方案。同时,在全市进行逐村精准到户的摸排,找到有不同困难的农户。这些农户得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帮扶,每户相对贫困户还有1名帮扶责任人。按照计划,成都将在2015年底让100个相对贫困村甩掉 “穷帽子”。

   “一对一”帮扶责任人:手把手教种地

  2013年6月,邛崃市道佐乡鼎锅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将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家中有残疾人、空巢老人、小孩等家庭生活困难的70多户纳入了贫困户。当地政府根据贫困户家庭生活情况、劳动力状况、以及个人发展愿望选取了39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帮扶责任人全部为村内党员干部,普遍有技术或管理等特长。

  季明祥就是邛崃市道佐乡鼎锅村的一名党员,在蔬菜种植方面特别有经验。2014年,村政府安排他“一对一”帮扶村民王兴海。王兴海家中共有5亩多地,以前由于缺乏经验,王兴海只种了3亩地,并且产出很低。季明祥为王兴海提供种子,并手把手教会他铺地、播种等技术。现在,王兴海的5亩多地都种上了菜,平均每亩净产值达到2000元左右,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村主任王明军介绍,村政府为全村70多户贫困户申请了低保,提供米面油、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并在种植、养殖等生产方面对困难户进行帮扶,鼓励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到政府基础实施建设中,增加收入。2014年,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已经超过7000元,今年预计超过9000元,接近全村平均收入水平。

  100个相对贫困村:年底将“摘帽

  成都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成都启动第三轮农村扶贫开发,扎实开展了二三圈层到村到户两个层面的帮扶工作。通过对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的村进行倒排序,并综合考虑村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相关情况,成都市确定了100个相对贫困村;此外,二三圈层14个区(市)县及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综合收入、劳动能力、教育、住房等困难状况,共精准识别相对贫困户9374户 28896人(其中100个相对贫困村2617户8382人)。

  据了解,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引导100个相对贫困村“造血”式发展,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截至2014年底,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5元,同比增长27%,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5.5个百分点。依托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的扶贫开发,成都将在2015年底全面完成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让100个相对贫困村甩掉“穷帽子”。按照计划,2017年,成都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将做好第三轮第一批扶贫收尾工作,同时确定新的工作目标,按照成都市扶贫工作的10年规划,根据村级基础条件、产业情况、集体经济状况、村民收入等因素,确定新一批相对贫困村,建立相对贫困户动态帮扶机制。

  一区带一县

  10区县对口支援带动兄弟市州

  加速脱贫

  2012年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等10个区县,分别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数年来,成都各区县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对口支援县大力扶持,使甘孜州10个兄弟县在经济、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援藏工作初见成效。

   区县援藏工作队:扎根藏区难得回家团聚

  8月3日,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领队洪敬涛才从德格县赶回成都,汇报处理相关工作,8月6日一早,他就又要匆匆启程赶回德格。妻子小孩都在成都的他,每年能回家团聚的日子极少,上次回来还是一个月前,为了给德格县争取一笔扶贫款。“从德格县到成都,单边就要花去2天时间,除了每年春节前后可以回来休假,平时只有工作特别需要才回来一趟。”洪敬涛说,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共16人,每个队员都跟他一样,“可以说是抛妻别子吧。

  2012年7月以来,成都高新区先后派出2支援藏工作队前往德格县,开展对德格的长期对口援建。2012—2015年,高新区计划投入援建资金1亿8125万元,目前已到位1亿7170万元,共实施项目36个,涉及规划编制、城镇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智力援助五大类。

  由洪敬涛带领的第二批援藏工作队中,有机关干部6人、教师5人、医生5人,分别在政府办、检察院、卫生局、组织部、城管局、德格县人民医院、德格县中学等单位从事对口援建工作。在成都高新区的支援下,德格县实施了县城格萨尔大街改造工程、印经院景区建设工程,修建了德格县城关一完小综合楼、达马乡中心卫生院等;下一步还计划新建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同时对自来水厂设备进行维修改造,解决德格县一直以来的“吃菜难”和自来水用水问题。

   10区县对口支援:重“输血”更重“造血”兴藏

  记者从成都市援藏办了解到,201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第一轮五年(2012—2016年)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决定由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高新区10个区县,分别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截至2015年6月,成都按照10个区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5%的标准,已将8.72亿元援助资金足额划入共管账户,并额外投入帮扶资金1.41亿元;确定援藏项目304个,目前已开工项目292个,完工项目192个;在援藏人才方面,成都共选派两轮778名干部人才援助甘孜,安排教育卫生系统专业人才2480人次援藏,帮助培训藏区干部人才2.12万人次。

  成都市援藏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在坚持“输血”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借助市场化手段“造血”兴藏,努力增强藏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促进产业援助项目化,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当地建设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一批在藏区生根发芽的人才队伍。今年下半年,将统筹推进85个藏区民生项目,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