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摘掉了贫困帽子 ——若尔盖县扶贫工作纪实
■张华
“通村路、联户路,全都修成了水泥路,出门方便得很;自来水引进家门,一拧龙头水就哗哗地来了。现在这条件真是越来越好了哦!”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若尔盖县巴西乡羊俄村村民陈文满脸欣喜。他告诉笔者,他们一家是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一家,妻子在家进行高原反季节蔬菜种植,他自己则在远牧上放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像陈文一家这样通过精准扶贫得以改变的农牧户在该县其他地方还有很多。
强化科学部署
“今年,州上给若尔盖县下达的扶贫目标任务数1927人,但我们结合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将目标任务上浮了20%,实际要完成减贫目标任务为2313人。”若尔盖县民政和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志军告诉笔者,为切实作好扶贫工作,若尔盖县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主要方式,按照“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原则,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基本方针,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采取“强、注、加、引”四位一体法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干部驻村帮扶、专项精准扶贫、社会扶贫、群众参与”的特色扶贫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和同步小康进程,全县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减贫摘帽”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加强和巩固。据了解,自2012年起,该县本级财政累计投入1674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4.6%。
“我们在精准化扶贫过程中,制定了相关的帮扶方案,并依托定点扶贫、对口援建等机遇,充分发挥工商联、群众团体、企业等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不断增强扶贫开发攻坚的合力。”若尔盖县民政和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在扶贫帮扶过程中,该县实行1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1名驻村干部帮扶1个贫困村的帮扶机制。并从全县选派32名优秀年轻干部背包驻村,对贫困户进行零距离服务,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门路、加快致富步伐。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工作组不撤出,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广覆盖。
注重精准识别
“2014年以前,我们家一年人均收入在2600块钱左右,通过乡上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我们进行藏系绵羊养殖,现在的收入可以达到6020块钱的样子,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感谢党委政府。”在笔者的电话采访中,若尔盖县麦溪乡泽修村村民俄旺达机向笔者如是说道。
在采访中,笔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14年,若尔盖县根据县内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这“一高一低一无”的实际,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以户为单位进行摸底核查,找准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类型。在贫困村中,区分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村、产业发展滞后致贫村、村班子软弱涣散致贫村等类型。在贫困户中,先区分出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低保户和有发展能力的扶贫户。再在筛选出的贫困户中,区分出因智、因病、因学、因残、因缺乏生产经营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致贫户,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措施。并通过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和公示公告等方式,精准识别出41个贫困村,贫困户2209户10995人,贫困发生率为16.31%。
加强精准管理
“通过精准识别,对识别出的扶贫对象逐一建档立卡,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做到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精准扶贫工作人员付小兰介绍说,通过建立农村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脱贫则出,返贫再进,实现有出有进,进出有据,及时更新农村扶贫对象信息,实行动态管理。落实浙江对口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以“德阳援建”为契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民生和智力支持等四大类项目建设,2011年以来“德阳援建”累计到位资金7665.5万元,撬动投资3.13亿元,有力助推了若尔盖精准扶贫工作。自“十二五”以来,若尔盖县共有5529人脱贫。2015年,计划脱贫2313名贫困人口中,目前,已有1364名贫困人口脱贫。
引导群众参与
“以前我们穷,乡上工作人员就给我们一些清油、大米等,我们也没有什么发展的想法。现在,通过乡干部的引导,我们抛弃了传统观念,依靠温泉,搞起了旅游接待,每天就有100多元的收入。”在降扎乡苟绕村泽里郎甲高兴地说。
据悉,在精准扶贫工作前期,若尔盖县充分利用培训会、电视媒体、座谈会、宣传栏及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把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户,让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将开发式扶贫观念植入人心,通过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群众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民力、民智、民资得以更好集结,有效发挥了帮扶资金撬动效应,极大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激发出了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