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解读“继续向贫困宣战”

25.03.2014  09:51

原标题:继续向贫困宣战 ——从三个关键词说起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阳春三月的全国“两会”上,“贫困”是关键词、高频词,“扶贫”是重点、热点话题。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说:“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继续向贫困宣战”,短短一句话,三个关键词,体现了政治责任、历史担当、为民情怀,是一份厚重的宣言!

 

 

刘永富在2014年“两会”上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

 

      (一)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消除贫困而孜孜以求。

     

    近代中华民族究竟经历过怎样一种耻辱、贫困的历史?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曾就旧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过一段令人痛心的描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以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多年前旅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程度。

     

    据1918年国际救灾委员会估计,在我国东部大约有50%、西部大约有80%的人生活在远低于最低生存水平的贫困之中。由于旧中国土地私有制造成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加上战乱频繁发生,使得农村的亿万农民饱尝贫困之苦。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代中国人力图探究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被公认的勤劳民族却长时间处于同样被公认的无尊严的困苦状态?中华民族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将消除贫困的理念与举措融入当时的社会语境,体现出反贫困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新中国,力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划时代的伟大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启动了向贫困的全面宣战,从1978年到1985年,按照当时的标准,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1987年和1992年,小平同志又先后提出“三步走”战略和“两个大局”思想。

     

    从20世纪到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措施。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时间、目标、方针、途径、政策的国家减贫战略。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写入党章。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宣布,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两会记者采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

     

      (二)“继续”,既是一种成果的积累,也是一次攻坚的号令,核心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和全局出发,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

     

    2012年11月29日,正是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文庙宗祠”,习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继续向贫困宣战”,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表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在十八大召开后的一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11次离京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广东、河北(2次)、甘肃、海南、天津、四川、湖北、辽宁、湖南、山东10省市。

     

    考察的第一站是广东,时间是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同时,提出了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思想,即“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思想——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考察的第二站是河北。深冬时节,总书记踏雪走进贫困村,走访贫困户,引导全国人民对扶贫开发进行一次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些重要讲话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主要有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思想,两个“重中之重”思想,扶贫改革创新思想,科学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思想,内源扶贫思想等。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扶贫开发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总体要求。

     

    李克强总理一年时间足迹留在江西、湖北、四川、内蒙古、江苏、上海、河北、广西、甘肃、辽宁、黑龙江11省市,深入了其中许多贫困地区。

     

    张德江委员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报告。

     

    俞正声主席多次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民族地区调研。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都很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位中央领导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中央领导同志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考察、研究、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是非同寻常的,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责任、历史担当和坚强决心。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立足创新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2014年1月刘永富主任在广西隆安县调研扶贫产业发展情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