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扶贫产业造血 青川瓦砾乡脱贫攻坚驶上快车道
乌龙村新旺竹荪合作社分红大会。
瓦砾乡村落。
采茶。
□彭永生 刘保刚/文赵金凯/图
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沿山间公路一路行走,大山郁郁葱葱,小村炊烟袅袅,茶树碧绿连绵……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城东南的瓦砾乡乌龙村,一座座民居沿山就势而建,点缀在苍山翠野之间,宁静而优美。
家家种茶叶、打耳棒、种天麻、种魔芋、搞养殖,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股民……将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的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相关部门的帮扶下,通过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医疗扶贫、思想扶贫等等一系列举措,正逐渐向外界展露出勃勃生机,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领跑者”,正带领全乡贫困村加速驶上快车道……
扶贫先扶志 从思想上摆脱贫困束缚
瓦砾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89户559人,主要集中在乌龙村、上河村、柳河村三个村。贫困人口呈现出健康状况差、文化程度低、子女教育压力大等三大特点,成为制约当地产业发展、脱贫奔康的主要因素。
瓦砾乡脱贫攻坚工作自启动以来,得到了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广元市卫计委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领导先后多次实地调研和指导当地脱贫攻坚工作,让“从精准识别到精准实施”各环节工作落地落实,勉励群众坚定信心,用好扶贫政策、盘活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发展适宜产业。
针对一些村干部、群众对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瓦砾乡党委政府首先抓“扶志”,以增强干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组织乌龙村等贫困村的村民代表,到我省精准扶贫 “马公经验”的发源地马公乡实地考察,学习那里近几年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经验,请县内一些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致富道路的典型和县内靠励志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典型到各贫困村介绍发展理念,交流致富经验,贫困村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干净的院坝,敞亮的厨房,独立而洁净的卫生间……49岁的瓦砾乡乌龙村贫困户张平玉对现在这个变了样的家非常满意:“过去总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现在我们都明白脱贫首先要自己有志气,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我才到乌龙村的时候,这里的很多村民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都非常糟糕。一些人早上起床就开始喝早酒,精神状态很差;一些贫困户家里的院坝又脏又乱,简直是下不了脚,人畜混住,厕所就在猪圈中,一点都不讲卫生习惯!”作为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派驻乌龙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挂职青川县委办副主任的王柯,在谈到刚来乌龙村时的感受时感叹不已。
脱贫攻坚就得从认识和习惯上让贫困户彻底告别过去。为此,乌龙村脱贫攻坚工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一建、三改、两硬化”工程,帮助贫困户家庭建沼气,改厕、改圈、改厨,硬化入户路和院坝。
“那时我几乎天天都往贫困户家里跑,一家一家不停地去沟通和做工作,有几户人家,我跑了几十次都不愿意改。”广元市卫计委驻村第一书记王开宣说,扭转村民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通过两户贫困户代表的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积极性才逐步提高起来。这一项工作差不多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习惯改变了,大家对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也逐渐起来了。
扶贫要扶智 从模式创新上突破贫困
“扶贫必须扶智,要让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精准脱贫、综合治贫,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代际贫困传递的问题,达到既鼓了口袋,也富了脑袋。”青川县委书记罗云如是说。
“帮助群众换脑子,引导群众挣票子。”这是瓦砾乡推行“智力扶贫”工程最直接的目标。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指导下,县涉农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定向和订单培训,增强农民谋生能力,并为每村安排1至2名技术人员定点服务,使每个特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术明白人;按照“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的“三免”原则,为贫困村免费培训技术型务工人员。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广元市卫计委等各驻村干部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围绕帮扶工作,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帮助大家玩转自媒体、发展增收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微商模式”,实现小手机连接大市场、掌握大市场、拓展大市场,帮助老百姓把他们生产的农特产品不仅卖得好,而且卖得俏。
近年来,瓦砾乡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了市场化开发,多元化投入,贫困户优先,股份制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资产、现金、土地入股三种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按照“专合组织+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模式,新建了茶叶、食用菌种植等专业合作社。把业主、集体、农户三者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既短期增收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又长期见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他们还成功引进了青川县新旺竹荪专业合作社实施脱贫产业开发。新旺合作社与乌龙村采取“三资入股分红+按劳获酬强技”的方式,筹资注册青川乌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实现了资源、技术、市场、资本的高效结合。
“今年10月26日,我们合作社在乌龙村对入股的村民和贫苦户进行了首次分红。”青川县新旺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述刚说,在经过初期阶段后,今后合作社的村民预计每年分红收入将达到7000多元,加上村民们在合作社的务工收入,户均每年增加1万的收入不成问题。
输血变造血 从产业发展上谋求致富
12月8日晚,乌龙村脱贫夜校第一期正式开课,村民们踊跃参加。当天晚上,除讲授了脱贫攻坚的政策,生活常识,生产知识外,还对全村37户贫困户进行了评比发奖,分别评选出“家庭卫生”和“产业大户”一二三等奖,村民们积极性非常高。
瓦砾乡党委书记李倩介绍,农民夜校就是通过扶智的形式来培育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利用晚上和农闲等时间开展培训,本着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让贫困户坚定脱贫信心,掌握产业发展技能。”
42岁的瓦砾乡乌龙村贫困户杨基军家种植了4亩茶。“以前我这四亩茶,一年也就卖个2000多块钱的茶叶,现在同样的四亩茶,今年就卖了将近1万元。”杨基军表示,收入的增加,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各种帮扶。“村上驻村干部、合作社的技术人员给我们指导产业发展,培训技术,还帮帮我们除草、修枝等等,现在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也能卖得起价了”。
瓦砾乡为了实现贫困村摘帽,实现贫困户脱贫和致富增收,除了制定了全乡的产业脱贫规划方案和贫困村产业脱贫规划外,还根据每个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到了户户都有产业发展计划。
在对全乡3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规划中,瓦砾乡计划在乌龙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和食用菌;在上河村将主导发展中华蜂产业,通过集中和分散养殖计划达到1500箱的规模;在柳河村规划以食用菌为主导,发展椴木木耳规模达到20万棒。目前这些产业的规划已全面铺开实施,有的产业园区也初具雏形,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就能逐步见到效益。
下一步瓦砾乡还将考虑发展“订单式”畜禽饲养产业,通过产销对接,订单养殖和销售,将瓦砾的土黑猪、土鸡等与有需求的企业和“城里人”实现对接,实现农民增收。李倩表示,目前,瓦砾乡的生态订单养殖扶贫模式已开始试点,全乡已经订单养殖了20头土猪和2000只土鸡。近期还考虑集中搞一个“年猪节”,争取在这个活动中把明年的订单落实下来,全面铺开这一产业发展事项。“到2020年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559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对此,李倩表示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