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加大扶持资金力度 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

26.11.2013  10:23

原标题: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应加大扶持资金的力度,使其满足贫困农民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农民丁全华原来在新疆打工,2009年回家跑乡村客运,当时他借遍了亲朋好友却只筹得4.2万元,而一辆小客车得4.5万元,他通过村级互助资金贷到3000元,最终凑足钱买下车。“跑乡镇到县城线路,生意很好,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当时就差那么点钱,村级互助资金救了我的急。”丁全华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个连片特困区调研了解到,国家从2006年开始推行的村级互助资金扶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但中低收入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贫困人口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一情况在农村普遍存在。”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说。

  新扶贫纲要提出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协力扶贫制度,但现实中存在专业扶贫资金少、行业扶贫资金散、社会扶贫资金弱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村级互助资金扶贫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基层人士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互助资金的力度,使其满足贫困农民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还应加大相关金融政策配套衔接力度,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位一体”亟待夯实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刘海林说,青龙县总人口54.6万人,贫困人口29万人,贫困人口比例达70%的村超过156个。

  在专业扶贫方面,去年上级下来的专项扶贫资金1000来万元,主要投入50多个国家重点扶贫村,根本不够,还是“撒芝麻盐”。

  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方面,刘海林说,目前资金主要掌握在职能部门,分散使用,县扶贫办不了解具体数字。上级对口帮扶的十几个职能部门,有实际动作的不到1/4。有的实权部门,如海事、商检等单位虽然在帮扶名单里,但到青龙县一次都没来过,上级考核跟不上,县里也无可奈何。“至于社会扶贫,目前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河北省滦平县扶贫办副主任毛玉玲也认为,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资金具有不确定性,得努力跑办,比如去年神华集团的750万元扶贫资金今年不再给了,去年经过竞争答辩争取福利彩票扶持1500万元,今年铁定也没了。

  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一位负责人说,目前行业扶贫已经积极参与进来,但是社会扶贫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即使引来资金,很多时候主要还是靠领导干部的个人关系。政府应该出台激励政策,通过双赢的方式引导企业参与扶贫开发。

  山西省天镇县扶贫办主任贾彪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数量少,经营状况也不是很好,拿不出钱来投入扶贫。一些爱心团体的扶贫主要还是传统的献爱心和救济式扶贫,难以从根本上带动扶贫产业。

   互助资金让贫困农民创业“不差钱

  为有效缓解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资金短缺问题,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借鉴国外社区基金的经验,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开始在部分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内试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互助资金试点村均采取政府配股、农户自愿入股为主的筹资方式,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再以小额信贷方式向贫困农户发放,有借有还,滚动发展,既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又创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用管方式。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三角村农民李昌昌一家5口人种着3亩玉米,一年到头没有挣到多少钱。今年他注资1000元成了村产业发展互助社的社员。几天之后,他就从互助社借到了2万元,买了7只羊。他算了一笔账,一年后还钱,羊卖掉每只还能赚1000元。他说:“我一直想买几只羊,可手头没那么多钱。亲戚们日子也困难,找信用社又没有东西抵押,互助社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

  临夏州委书记周强说,临夏从今年开始在全州1000多个贫困村都建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全州筹资5亿元,按照每村50万元给予补助,同时吸引企业注资,鼓励群众入股。截至今年9月,临夏州已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653个。

  互助资金,对于刚要起步的贫困户可谓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农户又是“锦上添花”。“去年7月,我借到了3500多元的互助资金,解决了给猪买饲料的难题。喂到出栏后,20头猪净赚近5000元。”谈起互助资金的好处,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单家窑村农民巩成感慨地说,“虽然借贷的钱不多,但是,对于缺少发展资金的农民来说,就像一个‘救生圈’。有了这个‘救生圈’,我们才敢‘下海’啊!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说,互助资金周转使用,滚动发展,让有限的资金“”起来,不仅提高了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还遏制了民间高利贷的发展。如果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这些贫困村可以利用的扶持资金将会越来越多,互助资金也将成为更多贫困农民的“草根银行”。

   互助资金面临多重制约

  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发展互助资金项目面临诸多困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是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不科学,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得互助资金缺乏一定保障,加之互助资金规模偏小,使其互助功能在实践中打了折扣。

  一是相关金融风险防范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高,金融保险等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仍不健全,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时,很容易出现损失,造成借用资金出现风险。

  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单家窑村村主任田述恒说,村里的互助资金项目运行以来,虽然都严格审查、认真核对,还是避免不了逾期借款。有的农户借款后,由于疾病或孩子上学等原因,造成了资金周转困难;有的农户借款搞养殖,结果牲畜死亡,无法按期归还;还有的农户借款搞种植,由于产品价格下跌严重,经济效益低下,当年无法偿还,互助社又缺少强制措施,给回收借款带来一定困难。

  二是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互助资金合作社法律地位尚未明确,该类组织一般是在县级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法人社团组织,但其开展的却是资金借贷类金融业务,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难以对其提供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王立伟说,有些互助社在民政部门无法登记注册,还有的互助社在工商、质检、信用社部门注册,因注册的问题使互助社启动缓慢,目前山西省未注册互助社有95个,其中有40多个互助社未启动。

  三是互助资金总体规模较小。河北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说,目前河北村级互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每个村级互助资金合作社资金规模在15万元左右,贫困农户借款单笔一般不超过5000元,这么点钱只能买8只小羊羔或者10头小猪仔,农户想建个大棚远远不够,难以满足农民发展生产的实际需要。

   打造“草根金融

  基层干部认为,贫困地区农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互助资金项目的实施,使农户有了属于自己的“银行”,对缓解农村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大有益处,如何让互助资金解更多农民的“”,是一个利在长远、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拓宽互助资金来源渠道,改变目前来源渠道单一、规模过小、尚不能满足农户需求的现状。

  汪三贵等专家提出,扶贫互助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地方财政的注入;二是农村(社区)农民入股;三是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资助。

  目前,许多试点村的互助资金项目只有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到位。因此,在及时补足地方财政配套扶贫资金,鼓励农户积极入股的同时,建议人民银行将其他金融机构寻找出路的资金以再贷款的形式直接批发给扶贫互助合作社。这样不仅解决了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出路问题,还能解决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资金需求问题。

  其次要尽快出台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王立伟、扈双龙等人说,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试行以来,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制度,在注册登记、运作程序、资金监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建议尽快出台有互助资金试点的正式管理制度,主办部门(扶贫办)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作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上级管理机构,加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日常检查管理工作,防止扶贫资金流失,扶持互助合作社健康发展壮大,实现专项资金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目的。

  三是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加强对各扶贫互助合作社理事主任、监事主任及财务管理的业务培训工作,同时建议与金融监管部门协商,共同以信息披露和风险指引的方式加强金融业务指导,提高管理层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组织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互助资金合作社是自己的事”,激发他们合作的意愿,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