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重托 忘我担当 广安区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17.10.2017  18:05

 

 

广安区白市镇马岭村村民喜滋滋地收获致富果 。

 

广安区委书记文建平(中)等领导在安置点现场办公。

 

兴平镇九石村贫困盲女周天莲在家门口实现创业梦想。


        □吴荣胜 杜强苏斌 胡建华 廖小兵 文/图
    广安市广安区是邓小平同志家乡,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5个街道、617个村(社区),总人口101万(农业人口60.8万),属典型丘陵地区、旱山区、水淹区,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区。2014年精准识别认定贫困村136个、贫困人口16807户54483人,贫困发生率8.3%。
    2016年,广安区被列为全国全省首批“摘帽县”之一。自2014年以来,全区累计减贫1.4万余户4.5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6%,高标准通过省级考核和第三方评估,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区)。2017年7月顺利接受国家贫困县退出评估检查。受国务院扶贫办邀请,9月26日-27日,区委书记文建平还参加了在井冈山举行的全国贫困县退出试评估检查工作会,并在会上交流广安区脱贫攻坚工作经验。
三大统筹”聚合资源千倍用力摘穷帽
    作为四川2017年迎接国家贫困县退出评估检查的两个县之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广安区的脱贫攻坚,支持专项贷款5.4亿元,项目212个、资金20余亿元。区委、区政府提出:资金服从脱贫标准、力量服从脱贫需要、时间服从脱贫质量,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一切资源,向脱贫摘帽发起总攻。
    统筹规划,形成全域化发展格局。坚持连片开发,规划建设涉及22个乡镇、覆盖40余万人的5个现代农业园区,运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逐村编制贫困村发展规划,连线成片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增收产业。
    统筹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将新增财力90%以上投入脱贫攻坚,80%以上项目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在全省率先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制度,近三年通过贷款、统筹、整合的31.63亿元资金全部用于扶贫开发。
    统筹力量,形成全方位扶贫格局。健全区级领导包乡镇、联系部门包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包贫困户责任机制,创新开展 “万人包万户、齐奔小康路”活动,做到“乡乡都有区级领导蹲点督导,村村都有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农技员,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六大重点”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拔穷根
    始终坚持全覆盖,不分贫困村、非贫困村和贫困户、非贫困户,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扶真贫、真扶贫,推动脱贫攻坚全面提质增效、全面惠及群众。
    高质量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基础配套”工程。以工匠精神建新居。实行规划选址、户型设计、建设标准、工程验收“四统一”,推进基础建设、文明提升“双配套”,全面建成投资8亿元、涉及3942户10694人137个新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改厕、改厨、改水、改圈、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浴室的“四改三建”7531户,农户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的愿望。
    高效益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政策兜底”工程。在每村已有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再匹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周转金,大力发展“长短结合”增收产业。强化“龙头”带动,通过利益联结“攒闲钱”。引进富康、布衣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216户,带动整乡整村发展支柱产业。全区向外输出贫困劳动力1.2万人,实现务工收入近2亿元。
    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4093名贫困群众通过能力提升实现就业,培育了一批自力更生、勤劳务实的脱贫户。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公益岗位安置到位。开发护路、护林、保洁等公益岗位2667个,激发了贫困人口通过劳动脱贫的主观能动性。近三年,3次提高低保标准,率先实行低保、贫困“两线并轨”,低保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达到每人每月260元,极度贫困户提高到320元,实现“应提尽提、应保尽保”。同时,将临时救助资金最高限额提高到3000元,解决贫困家庭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
    高水平实施“改善硬件+提升软件+帮扶资助”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扩建农村学校26所、幼儿园10所,实现乡乡有公办幼儿园。农村学校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标准实施 “国培”“省培”和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补充农村学校教师209名,交流轮岗优秀骨干教师32名。同时成立教育扶贫基金实施有效帮扶。
    高标准实施“提升水平+保障基本+救助重困”工程。建成85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添置乡镇卫生院现代医疗设备,新聘卫计人员充实一线,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实现 “十免四补助”、新农合、大病救助、特殊门诊补偿、住院免起付线、先诊疗后结算六个100%全覆盖。出台医疗救助29条硬性政策,设立医疗专项救助资金,救助26种慢性病和94种重特大疾病患者5800余人次,部分需长期用药的贫困群众医疗有保障。
    高能量实施“感恩教育+自我管理+四好创建”工程。一是开展扶贫扶志大行动。开办农民夜校,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二是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开展“洁净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行动,常态整治脏乱差。三是深化 “四好村”创建。出台农户环境卫生10条标准,促进乡风文明大提升。
    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回头查”活动。一是全域排查。二是全民帮扶。三是自我补短。抽调120名业务骨干,高标准、严要求自查问题,当天反馈、交办整改。
四大机制”全程紧逼不胜不休打硬仗
    注重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压实责任,以高效务实、实用管用的推进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战打赢打漂亮。
    “三种方式”统筹协调。一是直达基层一线高频推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整改。三是建立“微信群”高效协调。区委书记建微信群,专人发布扶贫政策、会议精神和经验做法,群内随时晒进度、谈感悟、剖不足。
    “三项授权”强力督办。成立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督查组,区委授予督查组“三项权力”:有权决定干部停职、有权启动问责、有权决定岗位调整。抽调30余人组成5个专督组、2个暗访组,分片交叉、高密度不间断督查。
    “三个挂钩”逗硬考核。出台考核奖惩办法和年度奖励实施细则,实行脱贫工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级晋升“三挂钩”。扣减不作为、慢作为、帮扶不力的80名机关干部绩效奖和126名村组干部薪酬。出台《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激励措施》,从培养使用、待遇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提出28条举措关爱扶贫干部。对做得好的村组干部和踊跃支持参与的群众也分类制定奖励措施,逗硬兑现,营造了全民攻坚的良好氛围。
    “四个一律”从严问责。对未完成脱贫任务的,科级及以下干部一律严肃问责;责任单位、责任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绩效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村组干部在“两委”换届中一律不提名为候选人;专业技术人员2年内一律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如因区级领导干部履职不力,导致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的,由区委提出追责问责建议,报请市委处理。去年以来,全区查处干部29人,约谈3个乡镇领导班子,4名干部被停职检查,11名干部被诫勉谈话,以最严纪律保障了脱贫攻坚战务必打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