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交通攻坚战共筑老区小康梦

14.05.2014  19:43

编者按: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时,省委书记王东明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破解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蜀道难”。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别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域,全域扶贫是巴中最大的民生,也是新时期最大的任务。要完成这一最大的任务,中心在发展,关键在交通。即日起,本报将开设专栏《解蜀道之难扬创新之风立拼搏之魂》,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贫困地区发展滞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交通条件的落后

  1993年,巴中建地区之初,仅有公路1923公里,全是泥结碎石路,等级公路为零。到2005年底,全市仍有68%的乡(镇)不通油路(水泥路),36%的村不通公路。

  外商不愿意进来,本地土特产运不出去,贫困地区发展滞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交通条件的落后。这是巴中2011年以前的基本状况。

如要改变巴中农村落后面貌,就必须彻底扭转巴中落后的交通状况,把巴中农村道路一条一条地修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市委书记李刚要求全市突出规划、布局、质量、速度,全力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村道建设。市长周喜安也指出,不论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还是帮助贫困山区“换穷貌”,交通都是关键。要实现巴中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破解交通发展的瓶颈制约。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抓手,围绕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公路,构建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网络,同时以高速公路、铁路等大通道为依托,形成“外畅内达”的交通格局,并提出农村公路建设“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总体要求。

  按照这一目标,全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改造县道公路550公里,建成乡道联网路1100公里,建设通村水泥路3900公里,实现80%以上的村通水泥路。

  400万巴中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2011年,省下达我市通村水泥路任务1226公里,我市自加压力,下达通村水泥路1788公里、乡镇联网路588公里、县道破损油路改造210公里的建设任务。

  近3年来,巴中累计完成县道改造558公里,乡道联网路建设1193.9公里,村道水泥路建设5461.87公里,实现了全市83%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交通扶贫攻坚开局良好。

  农村公路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村公路畅通问题,而且使农副特产、旅游资源等得到有效开发,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跨越,有力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质情况复杂、自然条件艰苦等多种原因,全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农村公路通畅率还很低,“有路难行”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截至2012年底,全市还有30%的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特色富民产业的培育壮大。

  在平昌县,为使全县251公里破损油路得到全面改造,该县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6亿元,成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一项创举。

  南江县大河乡,这个5万人口、年财政收入不足200万元的山区乡,群众怀着对修路致富的热切期望,捐资高达1700万元,为农村公路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我市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农村公路的生动写照。

  2012年以来,全市财政投入、群众筹集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达到18亿元。

  为确保工程优质推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探索建立了分级负责、领导挂包、竞争立项、质量监管、目标督查等一整套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各种力量,严把各个环节,使一个“联网成片、环线畅通”的农村路网逐步形成。

  截至2013年底,全市完成县道公路改造558公里,占“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1.5%;乡(镇)联网公路1193.9公里,占“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8.5%;通村水泥公路5461.87公里,占“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40%。

  一条条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开始在山峦间延伸起伏,宛若一条条美丽的丝带,将闭塞的山门从此打开,成为大山走向开放的文明路、富裕路和幸福路……

  这些盘旋纵横的农村公路承载着老区人民发达兴旺的理想,编织着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梦想,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这片红色的土地有序跳动的脉博。

  美丽新村建到哪里,路就修道哪里;产业兴到哪里,路就延伸到哪里

  2011年,一项旨在全面提升老区人民居住、生产、生活水平的宏大民生工程——巴山新居工程在巴中大地全面展开。

  面对这场气势恢宏的变革,完成了“打通断头路、解决行路难”的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开始向着助推产业发展的目标奋进。

  新居建到哪里,路就修道哪里;产业兴到哪里,路就延伸到哪里。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与扶贫连片开发紧密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

  农村公路连缀起巴山新居聚居点,也连缀起茶园、有机蔬菜基地、种养基地和遍地的特色产业园,发挥出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向规模化、现代化迈进。

  按照“路产结合,辐射带动”的思路,全市培育出银杏、金银花、川明参等集中成片的特色农业园区22个。在农村路网的助力下,带动发展各类专业村480多个、各类专业大户6300多户,实现特色产业总产值80亿元,呈现出村有产业、户有项目、乡有基地、镇有园区的发展新格局,一大批原来生产靠肩挑背磨的农民变成了老板、股东、商人和产业工人。农村公路正让巴中的农业特色产业变得坚挺有力。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则,巴中农村公路管养从手工化向机械化转变,路政、运政逐步向乡村道路延伸。

  在养护管理上,推出了“有牌子、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有制度”的农村公路“五有”养护机制和“一乡一站、一路一班、一事一议”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模式。村道按每人养护2-3公里的标准落实养护人员,养护人员由受益村社群众推荐产生;养护经费实行“财政拨,大户捐(基金)、社会帮、公益性岗位补、县政府奖”等方式;养护考核采取村“两委”与养护队签订养护合同。

  在践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上,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交通管理职能向农村下移。

  按照“安全、便捷、舒适、惠民”的原则和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目标,全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力争到“十二五”末,距市、县中心城市25公里范围内的乡镇及重点镇公交化率达到100%。大力整合农村客运资源,优化客运班线,依托客运大公司、大企业,推行“长途带短途”、“热线带冷线”,到“十二五”末,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60%。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的公司化改造,探索建立“一片一公司”、“一线一公司”运营模式。近两年,全市已新改建客运站19个,新增农村公交线路165条。

  打造公路森林走廊实现“畅、安、舒、美”,是巴中农村公路建设的另一系统工程。

  “千里公路绿长廊,畅洁绿美巧梳妆”。这是我市公路森林走廊工程的如画容貌,也是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又一创举。2011-2012年,全市共投入资金1.52亿元、人工27.5万个、机械2586个台班,调整红线土地1072公里,拆除违建141770平方米/915处,整理土地1032公里,栽植苗木500多万株。2013年,实现全市所有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的绿化。

  截至2013年底,全市通车里程达到1661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5公里,省道663公里,县道公路1592公里,乡道公路2280公里,专用公路62公里,村道公路11768公里,通村通畅率达到83.48%。

  现在,我市“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正在凸显,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的目标正加速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在形成内循环、助力大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充满着活力,蕴育着希望。巴中迎来了“打开山门、打开心门”的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