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话戒毒人员 模拟吸毒环境测试戒毒者敏感度

03.06.2014  13:20

戒毒人员接受劳动教育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3日讯(记者 杜玉全)从1987年起,每年的6月26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5月29日,今年国际禁毒日前夕,四川新闻网记者前往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探访,与戒毒人员进行对话。在戒毒所内,四川新闻网记者还看到了“微型情景模拟(KTV)”,以模拟吸毒环境的方式,来测试戒毒人员的生理反应。这种治疗方式,走在了全国前列。

  人物一:姜山

  对不起家人 时间都浪费在了“”上

  2012年10月,姜山再次走进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此前他已尝试了两次戒毒,但都以复吸而宣告失败。再过4月,他将走出戒毒所再次开始新的生活。然后,此时的他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既向往又害怕。“想见见自己的儿子,孝顺自己的父母,但又害怕再次遇上不该遇见的‘毒友’。

  2007年,手术后的姜山躺在病床上,伤口疼痛难忍。而此时,一位“社会朋友”的一句“吃点‘药’可以止痛”,让姜山染上了毒品。从偶尔接触到三五天一次,他最终上瘾。

  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异样后,姜山曾主动戒毒,但最终失败。2009年,妻子与他协议离婚,为他留下了4岁的孩子。

  复吸后的姜山再次决定戒毒,并被送到戒毒所。2011年4月经过两年的戒毒,姜山准备开始重新的生活。但在曾经的“毒友”影响下又一次复吸。2012年10月,被迫进行第三次戒毒。

  “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妻儿,还浪费了时间,这么几年全耗在了毒上。”面对四川新闻网记者的提问,姜山深感悔恨,“在戒毒所我每天都在思考,想自己对不起谁,该怎么做,怎么去弥补家人和孩子。

  姜山坦言,希望在出去后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找份工作重新开始,“与以前的坏环境划清界限,好好的照顾家人。

  人物二:周明

  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场梦 回不去了

  在常人眼中,周明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优厚的待遇、疼爱自己的亲人。然而这一切都因毒品发生了改变。如今的他不得不待在戒毒所,并且因感染艾滋病而被隔离。“生命所剩无几,只想把自己照顾好,多活几年,多陪陪父母。

  2002年,周明从四川农业大学法律专业毕业,顺利的进入一家航空公司上班。并在2年时间里从一名资料科员迅速上升为办公室秘书,年薪数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染上毒品也与自己的“得意忘形”有关。

  至今,周明也想不起自己具体在何种场合染上的毒品。从K粉到冰毒,最严重的时候,一度脾气暴躁,觉得随时有人要害自己。期间,单位领导发现异常后,曾私下通知家属将周明带回家,“那次,两个月都没有出门,强制戒毒。

  除了毒品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外,感染艾滋病的事实更让其家人感到崩溃。“吸毒影响了我的性取向,经常逛同性酒吧、论坛、组织。”而后,周明发现身体有异常,经过多次治疗,最终查明染上了艾滋病。

  最终,在家人的要求下,周明被公安带走,强制戒毒。如今,周明每周都会跟家人通话,并积极参加劳动,学习手工制作,让自己静下来,“父母还安慰我,以后把病治好,结婚生子。”说到这里,周明一度情绪激动而落泪。

  戒毒所

  实景模拟吸毒场所 帮助戒毒者“系统脱敏

  5月29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实地探访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戒毒所内,四川新闻网记者看到,戒毒所区域划分明显。“我们为戒毒学员配置有心理辅导室、书画室、图书室、休闲健身室等。”戒毒民警介绍,同时在宿舍区,四川新闻网记者看到,针对不同的戒毒人员设置有不同的房间。

  其中,针对戒毒学员设置的心理辅导室及系统脱敏治疗室引起了四川新闻网记者的注意。“由于不同戒毒人员在心理和精神上有一定的障碍,我们特别设立了心理学上的治疗房间,可缓解和影响他们心理压力。”戒毒民警介绍。

  在系统脱敏治疗室,四川新闻网记者看到,这里设有多个不同功能的房间,其中包括一个实景KTV房间,里面放置着不同类型的吸毒装置。据民警介绍,每位戒毒学员在50天的初步学习后,可申请系统脱敏治疗,而KTV治疗室则是系统脱敏治疗的最后一个实验室。

  “一共有6个步骤,通过上一个步骤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步骤。”民警介绍,申请系统脱敏的戒毒人员需依次在不同房间经过“心理暗示”、“图片呈现”、“仿真毒品”、“毒品视频”、“实物毒品”、“微型情景模拟(KTV)”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将配置特制的生理反应仪器,测试其对相应场景的反映,判断其敏感程度。

  据介绍,此类治疗设施、方法,目前均走在全国前列。

  (文中受访戒毒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