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得见桅杆垭村新变化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起新房、修好道路、发展产业,盲人曹永照搬新家——
□记者 侯冲
11月18日,丝丝细雨飘落。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家家门前种着的香菜、西芹等蔬菜,被冬雨这么一“洗”,绿色的菜叶跟这个村庄一样新。
今年,桅杆垭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村委会主任仲桂琦走在新建的柏油马路上,一会儿指脚下,回忆这里曾是一大片耕地;一会儿指远处,回忆那儿曾有一间土坯房。要不是土生土长,他恐怕都不会相信桅杆垭村现在的变化。
变化有多大?面对这个提问,仲桂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记者走进几户村民家中。
搬新家住新房 67岁老人首次庆生
67岁的曹永照是一位盲人,以前他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生活处处不方便。去砍柴,一手扶树一手挥刀,刀锋擦过手指,至今留下深浅不一的刀痕;烧柴做饭,灰烬四散,“饭菜端上桌,吃到嘴里都是渣渣草草。”
今年3月,曹永照搬进了新家。邻居替他惋惜,房子再漂亮,却什么也瞧不见。不过曹永照一点都不遗憾,因为他已经把新房“看”得清清楚楚。
用脚“看”,屋里屋外都是平整水泥地,不用人牵,也能平稳行走;用手“看”,家里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现在他只握盲杖,不拿砍刀;用舌尖“看”,做饭不再烧柴,端上来的饭菜干干净净,没有再吃一嘴灰;用耳朵“看”,电视节目丰富,还有他最爱听的川剧。
在桅杆垭村,有21户69人与曹永照一样,今年搬进新家。和他同岁的贫困户李本文,更是刚刚办了人生第一次生日宴。此前,由于房屋破旧、家庭贫困,李本文从不过生日。大舅子党成方回忆,前几年去他家吃饭,只能临时找石墩当餐桌。这次给李本文祝寿,党成方对他的新家赞叹不已,“不比巴中城区的房子差!”
李本文家有两层,一楼卧室、客厅、厨卫齐全,二楼堆满了旧家具和晾晒的红薯。他拉着记者楼上楼下走了一圈,边走边感叹,“这么好的房子我只掏了不到一万元,咋个想得到嘛!”
曾经的桅杆垭村,村民守着祖辈建起的房子。用水只能靠井抽,赶上干旱年份,“抽的都是泥巴”;屋顶开裂,雨下大时,饭都没法做;大多数房子的墙体倾斜严重,仲桂琦告诉记者,他们在复垦旧屋时,一道土墙被几个人轻轻一推就倒。
如今的桅杆垭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民们统一住进青砖白墙灰瓦的新式民居,庭院外埋着黄色的天然气管道和黑色的自来水管;村广场放置了健身器材,劳作之余还能散步遛弯。
修道路搞灌溉 全力补齐产业“短板”
成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桅杆垭村目前正全力补齐产业配套设施“短板”。
11月18日下午,村会议室里弥漫着浓烈的烟草味,27位党员和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最终通过投票选出村里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企业。
“马上开建,12月底建好。”村党支部书记余恩仁对这项工程期待已久。他告诉记者,桅杆垭村之前灌溉只能通过肩挑背驮把水运到田间地头。工程建好后,将覆盖680亩土地。每一棵蜜柚树下都会埋下一根管道,滴灌根苗的同时,也滋润着该村脱贫致富的“种子”。
村内连接各产业园的硬化路也将在年底前建好。记者在现场看到,夯实路基的大石头已铺好,待撒满碎石子后,压路机就可以施工了。“这是我们村产业发展的‘大动脉’!”余恩仁介绍,考虑到肥料、农产品的运输问题,工程进度只能尽量往前赶。
建房、修路、搞灌溉,得到提升的不仅是桅杆垭村的“颜值”,还有致富增收的内涵。
最大的变化是贫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今年,桅杆垭村与四川日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850亩,种植蜜柚。同时林下套种甘蓝、白菜、莴笋等蔬菜,前3年收益都归村民。贫困户刘林芝在村里种蔬菜,每天收入60元,“赚得不少,比自己种地轻松。”
此外,贫困户还可以享受入股分红。该村将财政涉农资金中可转换经营性收入的,量化为资产入股。入股分红按照1:2:7比例分配,即贫困户优先分集体经济收入的10%,村集体占20%,剩下的70%再由贫困户与其他集体经济成员分享。
桅杆垭村的未来发展已划下三个阶段。近期,林下套种蔬菜当年见收成;中期,蜜柚树明年就能挂果;远期,村里种植了150亩芦笋,3年后可以收获。“不仅要挪穷窝、换穷业,桅杆垭村更要成为这一带的中心村!”余恩仁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