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调制精准扶贫配方 开创秦巴山区脱贫新模式

04.12.2017  12:52

 

(吴晓)青山绿水之间,坐落着造型别致的“小洋楼”;遍布山岗的农业大棚里,水果长势喜人;四通八达的道路,蜿蜒着穿越村落与良田……这番情景,让人不敢相信竟是在昔日贫瘠的大巴山地区所见。

  巴中,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是四川脱贫攻坚战场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精准的扶贫政策,是巴中为脱贫攻坚调制的配方。据巴中委书记罗增斌介绍,巴中抢抓国、省将其作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机遇,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脱贫新模式。2016年,巴中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实现215个贫困村退出、9.1万贫困人口脱贫。

  罗增斌表示,2017年以来,巴中相继发起“春季攻势”“百日攻坚”“冬季冲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硬战,保证计划脱贫目标一步一步实现,贫困对象一个不漏脱贫。

 

位于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华网曹鹏 摄

   异地搬迁挪“穷窝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进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只见青山环绕,绿水绕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陶渊明笔下安逸闲适的桃花源。

  “以前我们家住的是土坯房,每年都在重修、翻新,要花不少钱。现在我们住上了小洋楼,别提多好了!”村民张尔军介绍自己的新家时,笑得合不拢嘴。今年7月底,张尔军自费仅8000多元就搬入了新居,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危旧房屋与门前的泥泞小路。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补偿款,加上打工的收入,张尔军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帽。“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啊!”他感叹道。

  张尔军的脱贫之路,是巴中广大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好日子的一个真实写照。

  近年来,巴中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坚持实施科学布局,根据搬迁需求划定类别实施阶梯补助。同时,坚持“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安居与兴业同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得富。目前,全市已有17.5万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评比机制激发村民动力

  在张尔军新居的外墙上,一块写着“脱贫致富星”的奖牌格外显眼。

  曾口镇党委书记赵刚介绍称,镇上设置了脱贫致富星、遵纪守法星、孝老爱亲星、科学普及星四大类评选,以评优转民风。

  “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的家庭可评四星,要想达到五星等级,还需要能带动当地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据介绍,张尔军通过教会村里贫困户粉刷技能而获得“脱贫致富星”五星评价。赵刚表示,通过评选,能够让致富达人、道德模范等争做带头人,营造比拼赶超的氛围,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据悉,巴中创建“五建五评五比”丰富“四好村”内涵,不断加快“四好村”创建进程,让广大老百姓通过创建过程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精神文明提升。这一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专报印发推广。2016年,全市创建省级“四好村”95个,居秦巴山片区之首;市级“四好村”174个,占全市行政村的7.4%。

 

赵朝芬在海升扶贫科技园水果种植大棚里采摘树莓。新华网李宇航 摄

   产业振兴带动旅游发展

  初冬的风带着一丝刺骨的寒冷,而在位于平昌县板庙镇海升扶贫科技园的水果种植大棚内,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我今年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大片荒地,现在已经瓜果满园了。”居住在凉水村6社的村民赵朝芬(音)结束了上午的采摘工作,提着一篮子树莓向我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赵朝芬进入园区工作已有大半年时间。从前,辗转各地打工的生活让她疲惫不堪。现在,4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收入,再加上每天60元的工资,让赵朝芬很是满意。“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了,还可以照顾老人小孩,当然比以前背井离乡的日子好多了。

  据介绍,板庙海升扶贫科技园是2016年平昌县委县政府引进的重点农业项目,覆盖板庙镇凉水、龙王、望山等5个行政村,核心区共流转5000余亩流转土地,带动农户1800余户共8000余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4户746人。近年来,板庙镇党委政府狠抓产业发展,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助推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

  在产业园区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方面,平昌县也进行了一番探索。据海升扶贫科技园工作人员介绍,为配合旅游观光发展,园区的果树采取梯步式种植,以确保游客每个季节来都有水果采摘。

  平昌县借助生态环境优势,推动景区与园区融合,把农业产业园区当成旅游景区建设,推动旅游资源向产业园区聚集,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集中联结贫困户,为巴中创新扶贫模式开辟了新路径。

   筑巢引来返乡创业潮

  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一家便利超市内,店主杨丽华正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与顾客确认订单信息。

  杨丽华现在可谓是龙尾村的“大忙人”。2015年,常年在外打工的她回到家后,看到家乡发展势头很好,于是决定回乡创业。从此,龙尾村少了一位农民工,多了一名店老板。杨丽华那间小小的便利店,也成了村里的服务站:店里平时收购村里的茶叶、腊肉等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拓宽村民增收之路;村民们如果需要网购服装或其他生活用品,她也可以代劳。比起在外漂泊,杨丽华感叹还是家里好。“以前每个月就那么点死工资,一年到头也就1万多的收入,现在一年赚个四五万不成问题。

  据杨丽华介绍,自打她返乡创业成功之后,在外务工的乡亲们也纷纷返乡寻找新的致富机遇。

  要引凤,先筑巢。吸引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平昌县有自己的“套路”。

  近年来,平昌县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形成了“大交通带大扶贫促大发展”的新局面。“交通对带动三十二梁片区的产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说起通过交通扶贫带来的新变化,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三十二梁管委会副主任沈永鹏感触颇深。

  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不仅吸引了以杨丽华为代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也为产业进村打通了道路,前来投资的客商明显增多,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同样的返乡创业潮也在巴中市恩阳区上演着。作为今年首届川商返乡发展大会上签约的项目,四川好彩头食品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已经落地。明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该企业还计划了1000万的公益资金,为巴中的经济、教育、扶贫等提供支持。

 

恩阳区桅杆垭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勇接受新华网采访。新华网李宇航 摄

   第一书记的扶贫战役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在桅杆垭村村民的心目中,陈勇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陈勇2015年4月开始任恩阳区桅杆垭村驻村第一书记。因每天骑着摩托车上班、入户,察民情、办实事,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摩托书记”。

  陈勇说自己刚到村上任的第一天直接就傻眼了:“知道很穷,但不知道竟然这么穷。”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挪穷窝”成了关键。

  “比起期待,村民们更多的是担忧。”陈勇表示,搬迁之后吃什么、做什么,家禽家畜在哪里养等问题成为困扰不少村民的“心病”。为了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陈勇骑着他的摩托车走家串户介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风雨无阻,慢慢打开了村民的心结。目前,该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4户78人,集中安置21户69人,2017年计划退出贫困村。

  就在陈勇起着摩托车挨家挨户走访时,距离桅杆垭村30多公里的万寿村里,驻村第一书记杨溢正在查看村内硬化路的修建情况。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只能借道仪陇到万寿村,交通非常不便。”杨溢介绍,通过两年来的脱贫攻坚,万寿村共修建硬化路15公里以上。

  下好了交通扶贫攻坚这一“先手棋”,脱贫攻坚的道路也就越走越畅通。近年来,万寿村以创建旅游精准扶贫示范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恩阳区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当万寿村的村民喜气洋洋搬进新居时,顾文礼两兄弟却在忙着“拆新居”。

  “农家乐办好了以后,我们就能在家门口挣钱了。脱贫没问题!”原来,顾文礼家去年从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聚居点的独栋小楼里,今年,他俩在杨溢与扶贫人员的建议下决定开办农家乐。通过金融扶贫,兄弟两人共贷款10万元对新居进行改造。“基本上不用我们付利息,政府承担了。

  据杨溢介绍,万寿村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万寿养生谷景区。景区现有乡村旅游经营户9户,其中农家乐5家、民宿酒店4家,旅游从业人员136人,人员结构以贫困户为主。

  “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杨溢信心满满地为万寿村立下了“小目标”。

  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振兴移“穷业”、开路搭桥拔“穷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一秦巴山区人民曾经的痛点,正悄然消散。

  据罗增斌介绍,巴中人民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创新性地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做出的努力,透过一场场发生在大巴山深处的巨变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