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护航”、线路保密 成都70万卷档案搬新家

10.06.2015  13:28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昨日开馆,馆内可为手机充电。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外观像“”。

镇馆之宝——雍正九年的分家 档 案(1731年)。

镇馆之宝——巴金《成都日记

镇馆之宝——张大千的《天女散花图》。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的监控中心。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的档案仓库。

  9日恰逢“国际档案日”,耗时两年半建设,位于成都高新区天仁路260号的成都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开馆迎客。这是成都又一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新馆建设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原馆的4倍,其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已建成和已开工的档案馆中排列第三,仅次于深圳市和广州市档案馆。今后,市民不仅可以在新馆查阅档案,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展览等。

  新馆直击

  远观像“

  庄重权威分三大功能区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是一座方正的门式建筑,远观,就像一座古代的“”。

  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馆造型灵感的确来源于鼎,鼎象征着庄重、权威,而中间的留空,意味着开放。

  据介绍,新馆主要有三大功能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是1.5万平方米的档案保管区。二是有6000余平方米的公众服务区,包括档案查阅服务区和档案陈列展示区。三是业务技术办公区,主要包括档案接收、整理、编目、消毒、扫描录入、数字化加工、电子档案保管、灾备等业务技术用房。

  目前,档案馆还在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一旦众多档案完成数字化后,市民用二代身份证和指纹,通过电子查询系统,就可以查询档案了。

  资料丰富

  80年前的成绩单可查阅

  目前在成都市档案馆,可以查阅到馆藏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在新馆查阅区,陈列着大量的归档文件目录,市民可以通过翻阅目录,记录下档案编号,通过工作人员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份档案。

  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偶遇了百年前的一份作弊记录。在1907年的成都成公中学的档案文件目录里,一位学生的作弊情况被记录在案。想必那位学生一定想不到,自己的作弊记录,100多年后的今天还能被人查阅。

  此外,如1935年到1949年期间的树德中学、石室中学等学校的档案,全部都能在此找到。学生的成绩单、毕业证、退伍记录等等都能在此查阅到。

  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前,医院、学校等很多资料都会收藏在档案馆。新中国成立之后,档案馆就只接收市级机关的档案资料了。目前,档案查阅服务区是许多学生最爱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可以查阅档案资料,完成学术论文。需要写家谱的市民,也可来这里查询几十年前的档案资料。

  功能多元

  可喝咖啡可为手机充电

  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些传统查阅利用功能外,新馆的功能更加多元。四楼专门设置了一个咖啡吧,市民来档案馆,点上一杯咖啡,翻开档案,来一场和百年历史的约会吧。

  档案查阅服务区里,还配有手机充电区,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都能在此充电。另外,每张桌子上都贴心配备了电脑充电插头,学生们来翻阅档案写论文时,再也不必担心电脑没电的问题。服务区内还设有电子触摸互动屏幕,在这里市民可以了解到档案馆的大体情况。

  搬迁看天气 线路全保密

  搬迁揭秘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成都市级机构档案永久保管基地的成都市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馆内珍藏有清代、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档案463个全宗约58万卷、10万余件,资料3.9万册,共计70余万卷(件、册)。为了将这70万卷(件、册)档案安全搬到“新家”,档案馆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打包档案花了4个月

  一个箱子有十几个标签

  成都市档案馆副馆长郑飞告诉记者,仅仅是预分、打包就花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档案运到新馆,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取下来,放到哪儿,这些必须提前设计好。即便搞乱了一个编号,再想找到,犹如大海捞针。

  郑飞举例说,每个打包的箱子,都附带了大量的信息,箱号、全宗号、目录号、总卷数、起止卷号、到新馆的分区号等。到了新馆之后,库房号、分区号、几列、几组、几格,都要在箱子上清清楚楚地写明白。一个箱子写十几个标签。有些实物档案,譬如成都友城送来的礼物等,专门定制箱子,以防碰压。

  警车开道武警“护航

  安保堪比“运钞车”级别

  档案部分属于机要文件,同时属于城市记忆工程,很多都是孤本,一旦遗失,便再难找到。正是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在运输上,档案馆也做了充分的预案。郑飞说,档案资料怕水也怕火。为此,他们提前拿到了搬迁时间的天气预报,同时给每辆运输车配备了灭火器。

  5月4日,搬迁正式开始。警车开道,武警全程“护航”。“为了不影响市民出行,运送时间尽量避开早晚高峰,一天8辆车,来回跑2趟。”郑飞说,总共花了四天半的时间,运送了70趟次。同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搬迁当天的行车路线,一直没敢对外公布。整个运输安保级别堪比“运钞”。

  “至于搬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堵车、新馆停电甚至是遇到交通事故等,我们都提前想好了应对措施。”郑飞说,最终,带着这个城市记忆的几十万件档案资料,顺利地搬至新馆内。“天气好,没有出安全事故。”作为副总指挥的郑飞长舒了一口气。

  档案馆亮宝

  成都市档案馆中有大量珍贵档案,部分在国内堪称“孤本”,如宋哲元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电报,雍正9年(1731年)的分家协议,袁世凯准备称帝前解散国民党人的布告等,对研究历史都弥足珍贵。

  1

  全国只此一份《人声报

  《人声报》创办于1922年,是四川第一份公开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出版物,出版总编辑为王右木(1887-1924),四川江油人,是最早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宣传者和组织者,也是四川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人声报》仅成都档案馆有收藏。

  2

  张大千真迹《天女散花图

  馆中除了档案,也保存了许多字画,张大千的《天女散花图》就在其中。此画为张大千1936年农历3月7日所作,画的右上、右下、左上皆有大段题记,出于不同人之手。右下第一行为张大千所题:“己亥秋日洛阳友人家见唐人壁画,庄严璀璨,赞叹顶礼,橅德此象,越岁写成并记。大千居士。”画中散花的天女左手持一支描金红莲,右手下垂,正将花瓣从云间散落。此画作于张大千赴敦煌之前,所以人物设色不似后期浓丽。

  3

  巴金《成都日记》手稿

  馆内有巴金侄儿赠送的巴金《成都日记》手稿,还收藏着巴金的《译文选集》小序的手稿,这个手稿是巴金在1990年时,亲自赠送给成都档案馆的。

  4

  最老档案来自雍正9年

  馆内年龄最大的档案则是来自于雍正九年。在这份雍正9年的分家地契上可以到,一户成都居民为了公正的分家,立下了这份分家的契约。这份珍贵的档案,也说明了在280多年的成都,人们就开始有了契约思维。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见习记者雷倢摄影吕甲

  (部分图片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