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份"负面清单"正式发布 内外资进入充分开放

18.07.2014  11:22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17日讯(记者 董焦)7月17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作为成都市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的3个试点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成都高新区、龙泉驿区(经开区)近日公开发布了各自的第一份“负面清单”,共涉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四大领域。对照清单,哪些是允许的市场行为?哪些又是禁止的市场行为?均一目了然。此次“负面清单”的发布,标志着成都市全面启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随着“准许清单”、“监管清单”等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完善,成都市将进入行政审批制度全链条深入改革的“快车道”。成都市是继上海自贸区后,在全国首个正式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的副省级城市。

  “三单”管理制度 成都“领跑”副省级城市

  “成都充分发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开启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是继上海自贸区后,在全国首个正式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的副省级城市。成都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推行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准入清晰、公平透明、监管有力的运行新机制。

  通过推行“负面清单”,明确告诉投资者在成都什么事情不可以办,明晰内外资在成都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通过推行“准许清单”,明确告诉投资者在进入成都后做什么、怎么做,打造高效公平廉洁的服务型政府;通过推行“监管清单”,明确告诉投资者政府将如何进行监管,弥补“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的监管空白,规范监管行为,优化投资环境;用“三单”管理的模式建立一个完整的“负面清单”管理系统。

  三个区域先行试点 未来将向全市推广

  为更好地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创新,成都市首先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成都高新区、龙泉驿区(经开区)3个试点区进行探索。试点区结合自身的实际分别制定出了各自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内资投入准入负面清单”。

  各试点区“负面清单”按照内资和外资的不同,分为禁止和限制两大类,制定依据主要为国家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商投资产业的指导目录、成都市关于产业投资的导向目录及区域发展要求。如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为引导产业提档升级,就对传统制造业中的低速汽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有色金属冶炼等项目亮起了“红灯”,电力行业中的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常规小火电机组项目也被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高尔夫球场项目和赛马场项目则被列入严格限制类条目。

  目前,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制定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120项,包括禁止投资类41项、限制投资类79项;“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164项,包括禁止投资类113项、限制投资类51项。

  成都高新区的“负面清单”则结合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定位和要求,主要针对其“4+1”主导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7+2”产业重点领域(即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产业和金融、商务服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进行梳理,突出高新区区域特色,其“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为69条和19条。

  龙泉驿区(经开区)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涉及16个行业、44个领域、157项;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涉及14个行业、28个领域、263项。其中,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均制定了特别管理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

  试点过程中,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各试点区的“负面清单”将适时进行调整,“准许清单”和“监管清单”也将陆续推出。下一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还将在成都市条件成熟的区(市)县推广,在促进政府运作更加公开透明的同时,也将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轨道上“大步快跑”。

  加大改革力度 支撑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速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简政放权,规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据成都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负面清单”的推行,将改革市场准入的管理制度,明晰内外资在成都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探索破解投资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促进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负面清单”的引导,将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市域产业转型升级。对照“负面清单”,制定、公示各级政府“准许清单”,探索网上审批,将有效减少审批、非审批事项,进一步打造高效公平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推行“监管清单”,将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弥补“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的监管空白,规范监管行为,优化成都市的投资环境。

  此次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意味着成都市将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实现市场与政府边界划定、政府审批权力约束以及网络透明化监督,以政务服务效率的切实提升,支撑成都市开放型经济提速发展。

  1.相关链接:

  试点区内(外)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4年版)

  经开区:限制外资投资高档宾馆会展中心 禁止内资投资别墅高尔夫

  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负面清单:外商69条内资19条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禁止内资投资低速汽车 禁止外商投资文物商店

  2.名词解释:

  负面清单(Negative List)管理模式,是指一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投资准入管理制度,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以外则充分开放,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负面清单在海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之中,主要用于投资领域,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最早源于美国在二战后签订的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列表形式的负面清单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外缔结的第一代双边投资条约。负面清单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趋势,美国迄今与46个国家缔结的双边投资条约、与20个国家签订的包含投资章节的自由贸易协定,几乎都采用了负面清单模式。加拿大与泰国、克罗地亚、贝宁、坦桑尼亚等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日本与越南、秘鲁等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均采纳了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