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个“骨科机器人”上岗
四川日报网消息(唐若枭 四川日报记者 吴传明 摄影报道) 5月24日,成都首台具备国际领先技术的“骨科机器人”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顺利完成了第一台手术。穿上“手术服”的“骨科机器人”, 和普通医生一样经过严格隔离消毒后,由骨科主任李开南教授操作下实施手术。手术过程,是由机器人通过X光片实现精确定位,切开一个1厘米长小切口,利用机械臂的精确运动创造导针置入路径,最后由医生置入空心钉,进而完成手术。整个手术只只用了20分钟左右,创伤很小,出血量仅有10毫升左右。
“如果按照传统的治疗方式,像这样的手术,通常情况下,血库起码要备足2000毫升的血量,医生才能做手术。”李开南教授说,这位骨折患者需要接受开放式手术,因为骨折位置在盆骨,血管和脏器很多,医生要在下腹前方打开一个20厘米左右的切口,然后在后方再开一个10多厘米的切口,才能做到准确定位并置入空心钉,整个手术最快需要花费2至3个小时。而且,这种手术造成的创伤和出血量很大,其风险可想而知。因为伤口大,患者术后十多天才能移动,恢复时间漫长……”
“骨科机器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因为定位精确,医生无需进行大创口的手术,只需要按照机器人的定位置钉则可,这样一来患者出血量大大降低,手术时间也大幅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据悉,这套“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包括成都大学在内的多家高校和单位参与了系统研发,它代表了国内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开创了骨外科治疗智能化和微创化的新时代。此次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共引进了两套“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为患者提供骨科手术治疗服务,将被主要运用于髓内钉远端锁钉定位、髋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椎弓根螺钉定位置钉等等。
“骨科机器人”具备精确的导航定位系统,通过X光机从正面和侧面对患者的伤骨拍摄图像,或者利用患者术前或术中三维图像,经过计算机的精密计算,确定内固定螺钉的位置,进而引导医生完成螺钉的体内植入,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减少医生和患者的X射线照射次数,并且大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创伤和风险。